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南通五山滨江片区考察,他点赞南通“好通”、沧桑巨变、生活幸福。近年来,南通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筑牢出江入海生态屏障,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持续提升经济发展“含绿量”。实践表明,加快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南通坚持统筹好发展和保护,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1.24万亿元、增速居全国万亿级城市第二。构建江海联动产业发展格局。高起点推动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建设,形成以船舶海工、高端纺织等6大重点产业集群、16条优势产业链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腾笼换绿,在全省率先开展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行动,取消2家沿江园区化工定位,关闭化工企业273家、压减率58%,沿江一公里园区外化工企业实现“清零”。加快建设全省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组建海洋发展局,近三年沿海落户10亿元以上项目102个、总投资3700亿元,通州湾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开工建设,向海图强迈出坚实步伐。强化重大项目环境要素保障。积极探索重大项目排污总量指标跨源收储和使用管理,构建市、县、园区三级管理体系,腾减移动源、农业面源等总量指标,支持374个工业项目落地建设,保障中石油蓝海新材料、华峰瑞讯等百亿级项目开工。推行工业园区排污许可“一张证”管理,落实企业绩效分级评价、差异化总量分配等激励措施。深化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国家试点工作,推行承诺制审批、打捆审批等激励政策,18家园区429个项目压缩环评审批时限。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支撑体系。印发《南通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构建“1+N”政策体系,4个项目入选全省首批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装机总量的64.5%,海上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居全省前列,建有中国最大的液化天然气(LNG)能源岛和亚洲最大海上风电群。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2.3万辆,绿色出行比例达72%,南通港实现铁水联运“零突破”,从曾经的“难通”蜕变为现今的“好通”。
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决打好治污攻坚“主动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着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南通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党政同责、齐抓共管。构建党政同责、多部门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保治理格局,在全省率先建立污染防治攻坚指挥部,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指挥长,市人大强化环保执法检查,市政协领衔“三代表一委员”督察,健全督察、点评、述职机制。纪检监察部门开展环保专项市县联动巡察。聚焦重点、深入攻坚。守牢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坏”底线,“十四五”累计实施近万项污染治理工程,每年均超额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环境空气质量连续多年全省领先,2024年PM2.5浓度为25微克/立方米,绝对值及改善幅度均列全省第一,率先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过渡期第二阶段目标值。地表水省考以上断面优Ⅲ类比例提升至96.4%,长江南通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达88.3%,超出省定目标24.8个百分点。创新制度、严密法治。颁布实施全国首部地方性法规《南通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程序规定》,破解“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困局。作为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基层联系点,签订赔偿协议2100余份,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建立全省首家环保、公安打击污染犯罪融合战队,执法质效指标居全省前列,突发环境事件无脚本拉练获生态环境部推广。全省率先开展非现场执法实践,非现场监管执法案件占比达70.5%,对企业“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奋力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画卷”。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基,必须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南通统筹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让城市更好融入自然、村庄更加生态宜居、人民拥有更美好的家园,持续擦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金字招牌”。坚决守护生态红线。省内率先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细化到区县、拓展到海域,对444个陆域单元、132个近岸海域单元严格管控,开展全国首批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试点,为发展“明底线、划边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534.27平方公里,连续六年开展“绿盾”专项行动,加强长江如皋段刀鲚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水生生物栖息地保护,生态空间管控区域面积保持稳定。系统推进生态保护。高水平建成430公里全线贯通的沿江沿海生态带,打造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等10个生态示范段,沿江生态岸线占比提高至54%,“建设长江口绿色生态门户”入选生态环境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案例》。长江禁捕退捕连续三年获评全省优秀等次,长江江豚、勺嘴鹬等珍稀动物频频现身,建成运行生物多样性科普体验馆,观测记录物种3983种,丰富度全省领先。弘扬培育生态文化。建立联合宣传矩阵,举办生态文化月系列活动,挖掘张謇生态理念和南黄海、里下河等生态文化内涵,“游江海·享生态”生态文化体验线路入选全国优秀研学精品线路。组织“进百校下千村入万户”志愿活动,凝聚志愿力量、守护江海岸线,获全国优秀环境公共关系示范案例。发挥江苏省生态文明学院阵地作用,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责任编辑:霍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