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兴则文明兴,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苏州工业园区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走出了一条以社会共治破解生态治理难题的特色发展之路。
以产业转型夯实绿色发展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园区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以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为突破口,创新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实践模式,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
循环经济产业园:打造无废城市“闭环样本”。园区构建了“污水处理—有机处置—能源再生”的全链条循环体系,形成三大特色亮点。一是基础设施集群化。园区集约利用728亩土地,建成七大核心设施,其中第二污水处理厂作为太湖流域首座高标准污水处理设施,日处理能力达30万吨;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实现有机废弃物100%资源化,年产生物柴油超3000吨。二是环境效益可视化。近五年累计处理污水近10亿吨,CODcr(化学需氧量)减排41.76万吨,转化有机垃圾84万吨,生产再生能源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5万吨。三是价值转化多元化。创新“环保+能源”双轮驱动模式,累计发电59亿千瓦时,输送天然气近10亿立方米;生物柴油、营养土等衍生产品反哺城市建设,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ESG创新实践:构建绿色发展“园区标准”。园区立足“双碳”战略,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牵引,推动ESG理念向产业链、供应链深度延伸,持续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园区典范。理念创新领跑全国,首创ESG产业化发展路径,建成全国首个ESG产业载体,发布首部区域ESG白皮书,探索构建了与国际接轨的经济开发区ESG评价体系。产业转型成效显著,通过ESG评级引导企业绿色升级,规上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覆盖率超8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72.3%,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保持15%以上,实现传统制造向绿色智造的跨越式发展。国际范式本土创新,创造性融合国际ESG标准与中国国情,在环境(E)维度嵌入“双碳”目标,在社会(S)维度对接共同富裕战略,在治理(G)维度强化数字赋能,为新发展理念落地提供鲜活的园区样本。
以全民共治厚植生态为民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园区创新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履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从“政府独奏”迈向“社会合唱”,让生态福祉真正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2024年,园区内228个水体年均优Ⅲ类占比95.2%,比2019年提高41.6个百分点;阳澄湖湿地保护区记录到越冬的雁鸭类、秧鸡类水鸟达20余种、数万只,与2018年同期鸟类观测结果相比,数量翻了十倍;园区湿地的生态承载量显著提升,实现了从“清洁河湖”到“幸福河湖”的转变。
打造水环境治理“共同体”。园区构建“三维联动”治理新格局,创新形成“1+4+N”联盟架构(1个区级河长联盟、4大功能区特色河长工作站、N个企业/社会河长驿站),实现全区228条河湖管理全覆盖。各功能区因地制宜探索特色路径,治理模式实现多元化:高端制造与国际贸易区建立“企业河长轮值制”,创设“河长议事厅”,形成“问题发现—协同处置—效果评估”的闭环机制;科创区引入皮划艇协会等社会组织,建立“民间河长”队伍;度假区推行“企业认领制”,明基材料等12家企业包干河道生态维护;商务区创新“楼宇河长”机制,发动白领开展“午间巡河”行动,让公众参与逐步常态化。
建设生态文明“生力军”。通过搭建宣教平台、培育志愿队伍和打造品牌项目,完善环保志愿服务体系。以东沙湖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基地为核心,打造集生态保护、科普教育、公众参与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每年开展主题活动45余场,接待参观者超2万人次。组建以企业职工、教师、大学生为主体的“环保卫士”志愿服务队伍,涵盖生态保护、政策宣讲、监督巡查等专业领域;打造“蒲公英”志愿服务队伍,手把手教学垃圾分类技巧,开设“环保故事妈妈”赋能课堂,通过绘本剧等生动形式,向家庭传递低碳理念,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区”的良性循环。连续6年开展“绘自然·会环保”画信比赛,以项目化运作,擦亮“绿水青山 你我共守”宣教主品牌,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以生态修复勾勒和谐共生图景
苏州工业园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不仅体现在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上,更在于其通过科学的生态修复与空间重构,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
打造生态修复与城市发展融合示范。斜塘河连接着金鸡湖与吴淞江,是园区的核心河道。斜塘街道以“一街两带”为总体布局,通过老街段绿化提升、跨河桥梁美化及沿河亮化工程,打造四季有景、昼夜成趣的特色水街,同时结合西侧城市生活休闲带和东侧产城生态保护带,通过驳岸整治、滨河绿化带建设等工程,构建了城市滨水景观带,实现生态效益与城市发展的“双赢”。此外,金鸡湖景区与斜塘河联动,形成环湖旅游观光带,不仅提升城市品质,还带动周边商业和文旅产业的繁荣。创新推出“春风十里”红色步道,举办水文化系列活动,将生态修复成果转化为市民可感可享的公共空间,进一步激发区域活力。斜塘河的成功实践,展现生态修复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供了鲜活范例。
守护阳澄湖水源地“大健康”。阳澄湖是园区重要的水源地之一。园区以“控源截污、生态扩容”为主线,通过系统性治理推动水源地水质跃升,为城市发展注入绿色动能。一方面,疏通“动脉血管”。针对北部区域51平方公里的水系“主动脉”,超1亿元投入控源截污工程,累计排查整治管网542公里、河道排口804个,改造老旧小区26个、商业街区22个。属地62个全覆盖水质监测断面中,优Ⅲ水体比例从2021年的61%跃升至88.7%,实现从“末端治污”向“源头活水”的转变。另一方面,保养“毛细血管”。创新排水户精细化治理模式,对水源地周边129个住宅小区、12个商业街区、38家工业企业开展“一户一策”整治。亭苑新村B区通过下井清淤,根治了污水外溢;浅水湾商业街投入2000万元改造管网,率先持证排水;星德胜科技企业投资160万元重建雨污系统,获评环保示范项目。2024年,排口问题数较2021年下降77.6%,4条保护区内曾经的Ⅴ类、劣Ⅴ类河道年均水质从Ⅲ类跃升到Ⅱ类,推动生态效益与产业升级互促共进。
(作者系苏州工业园区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孙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