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绿色发展从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动力,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了理论指引。新质生产力作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深度融合的产物,其核心在于通过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和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推动生产力向绿色化、低碳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深刻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内涵,对提升发展效能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大意义。
新质生产力与绿色发展具有内在统一性
新质生产力作为绿色发展的驱动力与技术基石,其本质在于凭借前沿科技的突破性进展,对传统生产范式进行系统性重构。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模式下高能耗、高排放的粗放式发展路径,新质生产力深度融合数字技术、生物技术及新能源技术,借助集成创新手段,实现生产函数与要素组合的结构性优化和深刻变革。这一过程不仅体现在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更在于生产系统内在逻辑的重塑。比如,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数据要素的精准配置与动态优化,实现生产流程的智能化调控与资源的高效利用;人工智能在能源管理领域的深度渗透,有效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与能源系统的稳定性。这些技术范式的转换,深刻揭示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发展之间的内在耦合性,其发展进程本质上就是生产系统向绿色化、可持续化方向转型的过程。
绿色发展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价值导向与内核,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增长模式中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悖论。基于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新质生产力将自然资本纳入生产要素体系的核心,通过构建生态资本核算机制,将环境成本内化于生产决策与经济活动之中。在实践层面,诸多案例生动诠释绿色发展路径的落地成效。比如,循环经济模式、零碳产业体系及生态修复技术的协同发展,共同推动了经济系统从“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结构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循环模式转型;德国工业4.0框架下的“绿色工厂”认证体系,通过设定严格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强制引导企业将技术创新与生态约束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同提升,为全球绿色治理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新质生产力与绿色发展的统一性,在高质量发展实践中得到了系统性验证。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同优化,而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创新有效降低绿色转型的制度成本与经济成本,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其快速发展不仅带动锂电池回收、智能电网等配套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更催生以绿色出行、碳交易为代表的千亿级绿色经济生态。这种“技术突破—产业升级—生态优化”的良性循环,充分彰显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发展在高质量发展框架下的耦合增值效应,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实践范式。
以绿色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面临多重挑战
新质生产力与绿色发展在理论层面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但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与困境。这些困境不仅关乎技术层面的瓶颈,也涉及制度、市场及国际竞争等多重维度。
在绿色技术领域,诸多技术瓶颈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寿命问题、液流电池储能的初始投资成本高等,限制了绿色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同时,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导致部分关键技术仍依赖进口,已成为制约绿色生产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制度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但当前制度体系仍存在诸多障碍。一方面,碳定价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导致企业面临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另一方面,绿色金融体系尚不完善,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金融产品的发行和交易规则不统一,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和风险。此外,政策滞后也制约绿色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如标准体系不健全、激励措施不足等。
市场机制在推动新质生产力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但当前市场机制仍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绿色产品市场认知度低,消费者接受度不高,导致绿色产品市场需求不足。同时,绿色技术交易市场不发达,技术转让、许可等交易活动缺乏规范平台,增加技术交易的难度和成本。
随着全球绿色转型的加速推进,各国在绿色技术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欧盟通过“绿色新政”技术先行战略,在氢能、储能等前沿领域形成全球技术领先优势;美国则通过《通胀削减法案》等产业政策,投入大量资金补贴本土清洁能源制造,加速绿色技术本土化进程。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在绿色技术领域仍面临较大压力,需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步伐,以突破国际技术壁垒。
以绿色发展驱动新质生产力跃升
面对多重挑战,需从技术突破、制度创新、市场机制完善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发力,汇聚起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绿色动能。
加强自主创新,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针对当前绿色技术领域的关键瓶颈,要加大研发投入,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在新能源领域,重点突破太阳能电池稳定性、液流电池储能成本等关键技术;在生物技术领域,加快生物制造技术的规模化应用,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升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水平,减少对外部技术的依赖。
强化政策支持,完善制度创新体系。制度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加快构建完善的碳定价机制,形成全球统一的碳市场体系,为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统一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金融产品的发行和交易规则,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风险。健全标准体系,制定统一的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绿色产业评价标准等,为绿色技术推广和应用提供规范指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激励企业加大绿色技术投入。
优化市场机制,扩大市场需求。市场机制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视。要加强绿色产品市场宣传和推广,提高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扩大绿色产品市场需求。建立健全绿色技术交易市场,规范技术转让、许可等交易活动,降低技术交易难度和成本。深化国际绿色技术贸易合作,推动先进绿色技术的全球扩散和应用,形成国际绿色技术市场。
深化国际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要积极深化国际合作与竞争。加强与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在绿色技术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全球绿色转型进程。积极参与国际绿色技术标准制定和规则制定,提升中国在全球绿色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加强国内绿色技术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升中国绿色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技术体系。
(作者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孙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