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传播: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加贴近群众

发布时间:2025-09-04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王 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何借助于融合传播的方法,让党的创新理论广泛而有效传播,是当前理论宣传工作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融合传播是以媒介融合为基础,将内容、渠道和技术等深度融合,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传播体系。这种传播体系不仅能有效突破时空的限制,而且以更贴近群众的方式传播党的声音,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重内容转化:从抽象到具象,让理论“更直观”。首先,以故事化的方式,用真实案例来阐释理论内涵。故事化表达以鲜活案例、典型事件,把理论具象化,让群众在听故事、学榜样时领悟理论精神要义。央视的纪录片《摆脱贫困》以记录贫困地区民众生活变化的方式,呈现精准扶贫政策的实践成果,使观众能够直观体会党的创新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故事化表达的关键点就在于避免使用说教式的生硬语言,更多运用普通人奋斗历程与社会发展的细微变化,使理论更贴近现实、贴近群众生活,让群众产生情感共鸣。其次,借助可视化呈现,以多元媒介来提高传播实效。例如,将抽象概念转化为思维导图、图表,帮助受众快速掌握核心要义;通过动画解说、实景拍摄等方式,让理论生动呈现;通过H5互动页面,让用户通过滑动、点击等方式参与互动,增强理论学习的趣味性。可视化传播的核心是生动形象、去繁为简,让理论不再停留在文字层面,而是变成可体验的内容。再次,通过本土化适配,借地方特色增强理论亲和力。要善于用当地方言、本地案例讲解国家政策,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浙江在宣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时,结合安吉余村生态致富的真实案例,使理论更具说服力。在少数民族地区,将党的创新理论与民族艺术结合,如内蒙古的乌兰牧骑宣讲队,用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理论,群众更容易接受。本土化适配的关键在于尊重彼此差异、贴近群众需求,让理论传播既保持政治高度,又符合群众习惯。内容创新是理论传播的基础。通过故事化表达、可视化呈现和本土化适配,党的创新理论才能从高大上走向接地气,从政治话语转为群众叙事,真正实现入脑入心。

  注重渠道拓展:从单一到多元,让理论“传得开”。首先,通过优化传统媒体,巩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在信息化、融媒体的新背景下,传统媒体需要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基础之上,拓展传播渠道,提升传播效能。要发挥主流媒体的思想引导作用。如《人民日报》理论版,通过组织学者专家解读、对重大时事评论等方式,全面阐释党中央的最新理论成果和会议精神,为全社会提供科学的思想指引。要发挥广播电视的可视化优势。如央视《焦点访谈》,通过深度报道某个事件、专家访谈重要会议等节目形式,将时政热点和理论解释相结合,极大提高了理论传播的影响力。要积极打造特色理论专刊。如《求是》杂志学习笔记专栏,通过组织专家学者以精炼通俗的话语分析严肃而高深的理论问题,为党员干部及时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提供了重要窗口。传统媒体要实现转型,唯有创新,将理论深度和通俗表达二者统一,既要保持理论高度,又要增强理论可读性,避免曲高和寡其次,通过新媒体矩阵发力,扩大理论传播覆盖面。构建新媒体矩阵,能够实现理论传播的破圈效应。如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作为国家级理论学习平台,集成了音频、视频、文字和答题等多种形式,满足不同用户的学习需求。如抖音上的理论微课堂,以13分钟的短视频解读国家政策,受到年轻用户的广泛关注。又如共青团中央微博通过青年大学习话题,引导青年群体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新媒体传播的核心就是短、平、快,借助网络语言、鲜活案例让理论传得更快更广。再次,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构建理论传播闭环。只有把线上和线下传播联动起来,才实现理论传播的全面覆盖。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宣讲活动,借助线上直播,把覆盖面扩大,让那些没到场的群众也能参与学习。如基层组织开展的政策解读会”“红色故事会等活动,以图文报道或者短视频等形式,通过社交媒体二次传播,能够有效延长传播链条。又如党史纪念馆等场所设置的扫码讲解功能,把线下现场参观与线上延展学习相结合,可以有效提升学习效果。线上线下联动的关键就是无缝对接,借助信息技术整合渠道资源,理论传播就能突破时空限制,形成学习讨论反馈的良性循环。渠道拓展是理论传播的关键环节,传统媒体、新媒体以及线下参观场景各有优势,唯有深度融合,才能实现理论传播的广覆盖、深渗透。

  注重技术赋能:从单向到互动,让理论“动起来”。首先,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精准定位用户的需求。在理论宣传方面,借助于人工智能算法,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通过分析用户在网络上停留时间、浏览习惯等数字行为,实现理论内容精准配送。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为例,根据用户的学习兴趣和以往的学习记录,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动态为用户推荐相匹配的文献资料,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算法需要坚持主流价值立场,建立算法优化+人工审核双向机制,既要防止出现信息茧房效应,又要确保理论传播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其次,构建虚拟场景,创新学习的新范式。在理论传播过程中,借助于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技术构建虚拟学习场景,让用户以沉浸式方式体验学习,深化认知。再次,建立参与式的传播机制,激发用户的参与激情。理论宣传应该改变传统单向或灌输式的传播模式,建构参与式的传播新机制。某主流媒体以抖音为载体,发起了我眼中的共同富裕等话题活动,广泛动员身边用户利用短视频进行UGC内容生产,累计播放量达到2.3亿人次,生动展现了理论宣传在基层的生动实践。当群众从理论传播的被动接受者转为理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理论传播便获得了持久而有效的内生动力。技术赋能不是简单的工具叠加,而是传播理念的深刻变革。未来,伴随着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理论传播将呈现更多可能。但技术是工具而非目的,要在保持理论严肃性的同时增强理论传播的有效性,让技术创新真正服务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这个根本目标。只有将技术优势与内容优势有机融合,才能让党的创新理论在数字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责任编辑:袁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