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历史的回响如洪钟激荡。值此重要的历史节点,一部以中韩两国民众携手抗日为题材、体量达50余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铁语》应时而生,近日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推出。
该书作者张新科是当代著名作家,聚焦革命历史题材和谍战题材文学创作多年,新作《铁语》是其十年磨一剑之作,也是耗时最长、用力最深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该书以日本侵占朝鲜半岛实施殖民统治,一部分不愿当亡国奴的有志之士流亡中国,开展反日、复国运动这段历史为背景,描写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中国开展的重要抗日活动,讲述中国人民在自身遭受苦难时,给予这些外籍抗日人士以无私庇护与大力帮助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为大公、守大义的精神内核。《铁语》也是第一部将这一题材和角度引入创作的长篇小说,不仅拓展了抗战叙事的描写范围,也填补了该领域的创作空白,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和独特出版价值。
拓展抗战文学的描写空间,填补跨国反抗日本法西斯的创作空白。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战争。无数中华儿女舍生忘死、热血奔赴,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诸多作家从多个侧面描写伟大抗战,留下了一大批脍炙人口、形象鲜活的文学作品。但长期以来,当代文学对国际合作共同抗日这一题材鲜有涉猎。《铁语》首次聚焦这一领域,将中韩两国间曾持续多年携手抗战的历史,用文学的笔法呈现在读者面前。这部作品无论就文学题材的丰富,还是历史叙事视野的扩展而言,都堪称意义非凡。
《铁语》描写的故事,有真实的历史依据。作品主人公金凡的原型,是韩国独立运动家、有“韩国国父”之称的金九。真实的历史人物曾在中国流亡多年,在中国的土地上,率韩国临时政府人员,从事抗日复国斗争。其间经历了无数的颠沛和磨难:从上海法租界到嘉兴南湖,从南京、镇江、杭州到重庆、长沙等地。山河行旅,生死交响。小说用艺术的笔法,以生动的叙事还原了历史过程,并形象地昭示了这一意涵:中华民族的抗战熔炉,锻造的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未来,也点亮了韩国民族希望的火种。
当韩国义士尹英魁(原型为尹奉吉)在“虹口公园”引爆炸弹,金凡不惜暴露自己保护同胞;面对日特的血腥捕猎,中国青年才俊崔立骏、实业家褚嘉诚、芳华船娘柳叶……这些胸怀道义的中国人用舍生取义的大爱,演绎了一曲中华民族扶危锄强、视死如归的慷慨华章。这些情节不仅仅是历史的再现,更是对在中国土地上发生的国际合作、共同抗日这一宏大历史视角的奠基式表现。张新科以深厚的历史责任感,为抗战文学开辟了新的叙事空间,赋予“世界反法西斯东方战场”以更为立体和血肉丰满的内涵。
在历史中启示当下,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内涵。《铁语》作为一部连接中韩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的文学作品,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韩两国人民,尤其是自身承受深重苦难的中国民众超越国籍与民族的藩篱,在日本侵略者面前,结成生死同盟的淬火情缘。小说有力地阐明了面对法西斯的野蛮侵略,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苦难是相通的,面对共同的命运,被侵略、被压迫者必须携手相助,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汇聚力量,迎来人类和平的曙光。
一方面,《铁语》为中韩两国读者以及更广泛的东亚读者,提供了一个共同审视和反思二战历史的文学文本。它有助于弥合因历史问题产生的隔阂,增进相互理解。另一方面,《铁语》不仅是对历史的追忆,更是对未来的昭示: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唯有铭记历史的经验教训,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珍视和平、尊重生命、倡导合作、追求共赢,才能真正迈向休戚与共、和合共生的美好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铁语》不仅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小说,更是一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历史注脚和情感动力的文学作品,其价值超越文学本身,具有思想启迪的意义。
历史真实与文学魅力交相辉映,塑造立体丰满的人物群像。为写好《铁语》,张新科自2017年起数次赴韩国,并沿着当年韩国临时政府在国内的辗转迁徙路线,在南京、上海、嘉兴、杭州、重庆、镇江、长沙、广州等地收集创作素材,做了大量的实地调查与采访。基于充分的研究,张新科对所写的时代及人物的生活背景有了深入的把握,在充分尊重历史框架和背景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文学虚构,更好地填补历史缝隙,生动地揭示出历史的内在逻辑与人性的复杂面向,使得小说既具有历史的真实、厚重感,又充满了文学虚构的生动魅力。
张新科在《铁语》中塑造了诸多血肉丰满的立体人像。譬如中国青年崔立骏,作为一个在时代洪流中被裹挟并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掩护、帮助金凡逃亡的过程中展现出了极强的观察力、应变力、心理素质和不畏牺牲的精神,这些成为构成该人物性格魅力的重要部分。再譬如金凡,小说中既写到他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凭借智慧与日敌周旋、用勇谋化解险情,展现出他作为临时政府领导人的坚韧、智慧与领导魄力,也刻画了他作为流亡者的焦虑、孤独与对故土的无尽思念,这种处理配合隐藏在“暗战”之下的紧迫感与智力较量,巧妙地避免了人物的脸谱化。其他人物在张新科的笔下都各具特色,性格鲜明,共同构筑起这段历史的悲壮底色。
作为当代谍战题材小说领域成绩卓著的重要实践者,张新科在《铁语》中依然展现了他对谍战描写的驾轻就熟,内容和表现形式相得益彰,让作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效地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节点,《铁语》用文学的力量,将被尘封的历史重新照亮,让中韩两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用鲜血和生命凝结的深厚情谊得以彰显。它雄辩地证明,中华民族在自身危难之际所展现的“大公”“守义”精神,是人类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不可或缺的伟大力量,是超越国界、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不朽纽带。
《铁语》不仅是一部填补空白的抗战文学佳作,更是一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讴歌人类正义力量的史诗。它告诉我们,在那段至暗岁月里,正是无数个体秉持公理与大义的选择,汇聚成最终击溃法西斯的磅礴洪流。这洪流中闪耀的“铁语”,至今仍在历史的回音壁上铮铮作响,提醒我们:在公理与强权之间,在包容与狭隘之间,人类永远应坚守前者。这是对历史最深沉的纪念,也是对和平最坚定的守护。
(作者系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社长)
责任编辑:贾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