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江人:日夜守望长江安澜

发布时间:2025-09-04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钱 波 金静娟    

  微风拂江,碧波粼粼。清晨5点半,常熟市沿江堤闸管理所白茆闸片管理所所长符昂科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为了顺应长江潮汐做好通航服务工作,他带领当班职工仔细检查启闭机、测试备用电源,确保通航安全。6时许,闸门在计算机控制下精准开启,江水奔涌交汇,排队船只有序通过闸室。下午,符昂科带队巡查水利工程主体和堤防,排查裂缝、滑坡隐患,记录植被状况……这是长江守护者们的普通一天。

  长江常熟段堤防全长43.388千米,省级公益林1684亩。一众守江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年均巡堤300多次,总里程超过10000公里,将青春和汗水挥洒在长江边的每一个朝暮。

  守闸就是守家

  白茆塘作为常熟重要的通江河道,自古即为水利要冲,历代在此设立白茆闸以御水害。常熟现存白茆闸共有两处,一处为老闸,始建于1936年,为当时江南地区规模较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另一处是2003年投用的新闸。新老两闸遥相伫立,见证了大半个世纪以来长江边的百姓生活。

  曾在老闸工作多年的原所长薛弟保,1985年部队转业后投身于此。当时闸上连他一起只有五名工作人员,一到汛期,大家吃住都在闸上。那时候,哪有机器设备帮忙?老薛回忆过往时,眼神里带着岁月的沉淀,闸,就是家!守闸就是守家!汛期一到,盯着江水,潮涨潮落,全凭心里那杆那份以闸为家的朴素情感,是老一代守江人最深沉的精神基石。

  当接力棒传到符昂科手中,时代开启新篇。2013年新闸完成电气自动化改造,闸门的启闭操作均可通过计算机指令来控制运行。此外,新配备的全方位水文监测设备,显著提升了防汛与通航能力。虽然新闸的设备更先进,但符昂科坚信老一辈守江人的精神不能丢。大家坚持每日对启闭机、配电设备、备用电源等进行重点检查,将安全视为生命线。在符昂科眼里,守闸就像潮汐一样,不能迟到也不能早退,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代接着一代干,守护长江安澜的生命线。

  数十年风雨历程,设备越来越先进,工作环境越来越好,守江人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始终在延续。一代代守江人在这里续航接力,以行动诠释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为长江安澜贡献力量。

  “守护者”也是长江文化的“传播者”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常熟市长江河道管理处深刻认识到长江大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此,他们成立了护航最美江岸行动党支部,推行红色网格化管理,与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联合打造禁渔护堤红色哨所。在这里,党员们以身作则,冲锋在前,带头巡堤、护渔、宣讲,用实际行动擦亮先锋底色,践行守护母亲河的初心使命,让党旗在长江大保护一线高高飘扬。

  位于江心的常熟铁黄沙岛,是一个由长江泥沙冲积而成的沙洲,曾经荒凉萧瑟,一度被称为江南沙漠。近年来,常熟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包括铁黄沙岛在内的沿江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大规模种植耐水植物,铁黄沙岛及周边滩涂逐渐变成生态涵养区和鸟类栖息地。党员们带头加强巡查,监测生态恢复进程,守护着这片日益葱茏的江中绿洲

  如今的铁黄沙岛,芦苇摇曳,飞鸟翔集。正如资深鸟类摄影爱好者陈伟国所说:鸟类是水生态质量的重要指标,环境好的地方才有鸟类。每一种珍稀鸟类的光临,都是我们常熟环境提升、湿地生态治理的成果。

  守江人是长江的守护者,更是长江文化的传播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讲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常熟市长江河道管理处与苏州工学院(原常熟理工学院)校地共建设立江滩芦苇工作室,研究芦苇湿地的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以及水生态状况等方面的问题。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为长江生态保护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宣传引导更多群众加入到保护长江的行动中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守江人成立了长江水文化志愿红色宣讲队伍,积极打造江边的水课堂,课堂不拘一格,有时设在江堤旁,有时搬进闸站里,有时深入社区学校。

  党员志愿者化身长江老师,讲述守江人的故事,讲解长江生态知识、水生态保护的重要价值。20253月,联合常熟市石梅幼儿园、常熟市世茂小学幼儿园及常熟市实验小学幼儿园开展强国梦·水乡情主题活动,为百余名幼儿们带来了别开生面的长江水文化之旅,通过标本展示、显微镜观察和趣味问答,带领孩子们走进长江芦苇生态湿地。大家在拼图复原古闸游戏中化身小小工程师,亲手拼合闸体结构,在游戏中领悟治水如治国的智慧。这种沉浸式教育让共抓大保护理念在幼小心灵生根发芽。

  近年来,他们踏进50多所学校,走进30多个社区,让行走的课堂在基层播撒生态文明种子,探索出一条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公众参与、构建长江保护共同体的水文化+宣传之路。

  保持“危急关头豁得出”的拼劲

  守护长江,不仅在于日常的精细化管理,更在于面对极端天气和突发险情时的无畏与担当。

  20249月,第十三号台风贝碧嘉强势登陆,预警信号不断升级,狂风裹挟着暴雨肆虐常熟江段,长江水位陡涨,风浪猛烈拍击堤岸,险情一触即发。

  汛情就是命令,抢险就是责任!常熟市长江河道管理处立即启动最高级别应急响应。驻守在堤防闸站的党员骨干们全体出动,顶风冒雨,逆流而行。他们穿着湿透的雨衣,打着手电,在泥泞中深一脚浅一脚,一遍遍仔细检查堤防的每一处薄弱点,确保第一时间发现险情及时处置。

  风雨声、对讲机的呼叫声和浪涛的怒吼声交织在一起。面对这场自1949年以来苏州最强烈的台风,他们彻夜奋战,雨水汗水混在一起,疲惫不堪却眼神坚定。正是凭借这种关键时刻站得出、危急关头豁得出的拼劲,以及平时练就的过硬本领和制定的周密预案,成功守住了堤岸,守护了身后万千百姓的安宁。这份在风雨中用血肉之躯筑起的安全屏障,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最铿锵的注脚。

  奔腾不息的长江两岸,守江人以他们朴实无华却充满力量的日常坚守,编织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生态屏障。他们传承红色血脉,践行绿色使命,守护的不仅仅是一条润泽万物的母亲河,更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绿色根基,他们用实际行动向人们诉说着:美丽中国的建设不在别处,就在每个人的选择与行动之中。

  (作者分别系常熟市长江河道管理处党总支书记、主任,常熟市沿江堤闸管理所党支部副书记)

  责任编辑:张珊珊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