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政兼优的抗日英雄——符竹庭

发布时间:2025-09-04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谌玉洁    

  在全国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烈士陵园——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抗日山烈士陵园内,第五坡段有一座六角亭式的石墓,这就是八路军将领、滨海军区政委、中共滨海区委书记符竹庭烈士的陵墓。1912年出生的符竹庭,是苏区红军有名的红小鬼。抗日战争打响后,他出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六团政治处主任。19389月,他与肖华率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深入敌后,为冀鲁边、鲁西特别是滨海敌后根据地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刘少奇曾夸赞他军政兼优,罗荣桓说他是军事上政治上都比较强,很有能力的优秀干部

  “打出八路军的威风”

  符竹庭因富于指挥天才而为人称道。1927八一南昌起义部队途经广昌宣传革命道理,符竹庭开始知道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队伍,萌生了跟着共产党闹革命的想法。19366月至12月,他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一期高干科学习,在此期间聆听了毛泽东等党内领导人的报告,学习掌握了革命战争的基本规律和战略战术,逐步成为兼具理论水平与实战经验的高级军事指挥员。七七事变之后,他出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六团政治处主任,参与了平型关战役。在战前动员大会上,他号召大家打出八路军的威风,为中华民族雪耻,为受难的同胞报仇!这极大地激发了全团战士坚决杀敌的斗志。19431月,为配合冀鲁边区和清河区军民反扫荡,一一五师授命教导二旅组织攻打被日寇重兵把守的郯城。119日,身为教导二旅政委的他与旅长曾国华指挥部队主力攻城。第一道城门急速攻破之后,第二道城门强攻两天两夜却毫无进展,与此同时,敌军增援部队正全力赶来。为统一下一步作战意见,符竹庭组织召开会议讨论。会中,强攻与撤退两种意见僵持不下,他随即提议背水一战,改变主攻方向,集中全部轻重武器以实现重点突破。这一策略被采纳后,他身先士卒率部集中火力全力进攻,后大获全胜,共歼俘日伪军1000多名,缴获的武器装备及粮食布匹足以补给山东军区三个团。这是罗荣桓提出翻边战术后的首次实践,创造了八路军以攻坚战夺敌城池的首例。

  他不但善于强攻,也长于智取。194311月,日军密谋扫荡滨海区,打通海(州)、青(岛)环海公路。为击碎日军这一企图,滨海军区决定提前攻打日伪军盘踞的战略要地——赣榆县城。政委兼党委书记符竹庭与军区司令员陈士榘制定了军事打击、政治争取、里应外合、全歼敌人这一巧取和强攻相结合的作战方案。19日晚,他率领部队急速向赣榆城进发。在内外配合之下,我军仅以阵亡3人、负伤37人的代价将全部2000余日伪军或歼或俘,20日下午赣榆城即宣告解放。其代价之小、战术之妙、收获之大,堪称智取与强攻相结合的典型战例。

  “思想工作不能只做在战场上”

  毕生从事政工工作的符竹庭对我军的思想政治工作颇有建树。符竹庭认为,革命的宗旨和使命决定了我军不仅是战斗队,更是工作队,军队的思想工作既要构建和熔铸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军魂,还要将每一位战士塑造成有理想、懂政策的革命火种。因此,在每次战斗之前,他都会召开干部会、党团员会和士兵大会进行思想动员。但军队思想政治工作仅止于战前动员、战时鼓动和战后表彰是不够的。他常对身边的人讲,思想工作不能只做在战场上,要如春风化雨般融入部队的日常工作,能知冷暖感染人,对症下药鼓舞人。全面抗战爆发后,为扩大敌后根据地,肖华和符竹庭奉命率八路军进驻冀鲁边区。随后,冀鲁边区的抗日武装被整装改编为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肖华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符竹庭任政治部主任,成功开辟了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巩固华北占领区,日军开始封锁”“扫荡蚕食冀鲁边区,加之遭遇严重旱灾,根据地进入艰苦岁月,战士们常以树叶、糟糠果腹,饱受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考验。为鼓舞士气,他经常抽空找战士们谈心谈话以摸清大家所思所想所苦,对症下药。他处处关心爱护战士,有一次看到战士光着脚站岗,了解到是因为鞋子穿破未补后,立即指示指导员要做好搜集破鞋、修补鞋子的工作,因为修补鞋子的工作虽小,却关系到战士们的生活和行军作战。他也能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与警卫员、勤务员同桌吃饭,从不搞特殊。

  符竹庭特别重视思想工作的平台载体建设。在冀鲁边区时,他领导创办了《挺进报》,指导创办了《战士报》《斗争》等报刊,用以及时宣传党的理论、主张,传播战争胜利的情况以及揭露日军的侵略阴谋。同时,他身体力行鼓励政工干部将自己在思想教育、群众工作及军事训练等方面的思考、经验撰写成文,促进相互交流。他撰写的《关于平原作战时的政治工作》《我们生长于人民之中》等文章在敌后根据地反响强烈。此举被人们称为撒豆成兵把一个政治部主任变成千万个政治部主任

  “我们生长于人民之中”

  在根据地的建设中,符竹庭对兵民是胜利之本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时常教导官兵,我们生长于人民之中”“爱护群众要如同爱护我们的眼睛。当发现马踏青苗、啃树皮等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他会立即提出批评。当发现为部队作向导的老乡吃不饱饭时,他会立即购买点心送给向导。当遇着部队中穿着别致的同志,他会盘问来处,甚至要求脱下交回供给处,只因生活特殊的小问题也会导致难以深入接近群众。

  从部队到地方,符竹庭都是人人称道的关心群众的模范——“天天苦心盘算,处处为民着想1941年春,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奉命进入滨海区。由于日军的严密封锁,滨海区抗日根据地的军需供给一度十分艰难。在罗荣桓自力更生的指示下,符竹庭提出生产节约,自力更生,克服困难的口号,组织、发动了大生产运动。针对滨海地区的地理条件和生产情况,他带领干部战士开荒种地之余,还养猪、晒盐。在组织晒盐时,明知重新修复被淤盐池比新开盐池费时费力,但为了不与民争利,他宁肯舍近求远,多费时力,去修复淤积报废的盐池。为了当前人民的利益和抗战的需要,他还号召大家勤俭节约,自己率先节衣缩食。一双皮鞋穿了3年,烂得没法再穿才肯丢掉;一条破裤子舍不得扔,用来补了秘书、饲养员和自己的三件衣物。正是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滨海军区逐步实现了军需品的自给自足;根据地人民的负担也得以减轻,不计老弱妇孺,平均每人一年可减负一百元到一百五十元,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正因如此,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在传唱着《纪念符竹庭》一歌——“老乡们哪,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

  (作者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朱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