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杨战役中军民协作的壮丽赞歌

发布时间:2025-09-04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李德顺 陈 睿    

   1944年春,当侵华日军在豫湘桂战场发动一号攻势,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之际,苏北大地却酝酿着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发起的局部反攻。

  阴霾笼罩下的苏北危局

  高沟、杨口这两座位于涟水县北部的重要集镇,像两颗楔子插入淮海抗日根据地腹地,成为日伪封锁淮海、盐阜两区联系的战略据点。日伪军在此经营多年,构筑了自称铁打的高沟防御体系。高沟镇四周筑有56米高的圩墙,墙内碉堡林立,墙外是810米宽、2米深的壕沟,壕外铁网层层叠叠,全镇由48个地堡和7个支撑点组成环形防御。杨口据点则以新宅子为核心,大小炮楼29座,外壕深达2丈,火力配置密集,日伪军吹嘘其为金城汤池。驻守高沟的伪三十六师七十二旅一四四团及保安团等部1200余人,杨口的143团及保安第五大队1300余人,虽士气低落,但依托坚固工事仍负隅顽抗。此时的新四军淮海军分区四支队,虽已由地方武装升格为主力部队,但全支队仅2000余人,武器装备简陋,仅有几门改装迫击炮和部分土炮,攻坚能力严重不足。更严峻的是,日军在新安镇、涟水等地驻有重兵,随时可能驰援。面对敌强我弱、敌固我攻的不利局面,四支队支队长钟伟却敏锐地捕捉到战机:日军因太平洋战场吃紧,苏北兵力空虚,高沟、杨口日军已撤往涟水,伪军正处于守退两难的惶恐之中。一场以弱击强、破袭敌垒的攻坚战,在涟水六塘河畔悄然酝酿。

  铁骨丹心的战场壮歌

  1944419日夜,月色隐没于云层,四支队十一团迅速向高沟据点进发。钟伟精心制定的作战计划是佯攻东南,突破西南,分而割之,聚歼北门据点守敌。战士们借助夜色掩护,抬着土坦克”——用浸湿棉被覆盖的八仙桌,小心翼翼地向敌阵靠近。土坦克封装虽然简易,却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挡敌人的枪弹,为战士们提供掩护。经过一番苦战,成功攻克张庄据点,俘敌30余人,为进攻高沟赢得了有利阵地。20日晚,十一团再次出击,目标是西南炮楼。十一团第一、二、四连的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攀云梯、越外壕,与守敌展开近身肉搏。经过激烈拼杀,他们成功拿下13个碉堡,烧毁伪警务局炮楼,全歼伪守备部队及警察50余人,活捉伪警长郑攸江。422日,新安镇日伪军500余人分三路气势汹汹地向高沟增援。十团二连在荀庄一线阻击,战士们在阵地上严阵以待。当敌人进入射程,二连的机枪手率先开火,子弹如雨点般射向敌人。敌人发起一次次冲锋,都被二连顽强击退。战斗持续了5个多小时,二连的子弹、手榴弹逐渐耗尽,但战士们没有退缩。连长带领40余名战士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战场上刀光闪烁,喊杀声震天,战士们与敌人拼死搏斗,最终全部壮烈牺牲,但他们成功阻滞了敌人的增援,为高沟战场赢得了宝贵时间。23日,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杨口援敌乘隙突入高沟东门,镇内战局危急。此时,大炮大王王凤山率领民兵大炮队带着三门土炮赶来支援。王凤山亲自操炮,轰隆一声,炮弹准确命中敌人据点,敌人顿时乱作一团。战士们趁机发起冲锋,用火牛阵冲击敌人。他们在水牛角上绑上砍刀,牛尾拴上鞭炮,点燃后牛群狂奔冲向敌人铁丝网。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场景吓得惊慌失措,战士们趁势突破敌人防线,与敌人展开激战。经过一番苦战,终于将东门之敌歼灭。在杨口战场,战斗同样激烈。七旅二十团主攻新宅子据点时,遇到了敌人顽强抵抗。据点内的敌人凭借坚固工事和强大火力,负隅顽抗。红一连抬梯组战士韦士忠,在冲锋过程中,四次攀爬炮楼。前三次都被敌人的子弹打落,但他毫不退缩,第四次终于登顶,却不幸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战士们踏着他的血迹,奋勇冲入据点,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最终全歼守敌。

  血肉同构的后方洪流

  高杨战役的胜利,不仅依靠前线战士的英勇奋战,更离不开后方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当战场上枪炮声响起,涟水大地立刻涌动起支前热潮。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斗的口号响彻乡里,男女老少纷纷投身拥军洪流。梁岔区妇救会主任孙贵带领674名妇女赶到后方医院,她们日夜忙碌,为受伤战士洗衣、做饭、护理伤口。马圩乡纺纱英雄朱士秀、刘圩乡妇救会成员们带着鸡蛋、猪肉赶赴前线。她们走了十几里山路,却没有丝毫抱怨。朱士秀说:这些鸡蛋和猪肉,是我们的一点心意,希望战士们吃了能更有力气打鬼子。涟水的中小学生们也积极参与到拥军活动中,他们带着募捐来的鸡蛋,打着锣、敲着鼓送到前线,还背着木制的大刀、步枪模型等游行,为战士们助威。高沟北乡民兵王万双协助部队挖战壕时,发现敌炮楼瞄准连指导员尹云成。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不顾个人安危,一个箭步冲上前将尹指导员推开。子弹击中他手中的铁锹拐,他却毫不在意。大炮大王王凤山,一炮轰开敌碉堡大洞,自己衣服被打穿了,他浑然不觉,继续指挥大炮队向敌军开炮。他说:我这土炮就是要让鬼子知道,我们不是好欺负的!为制作土坦克,百姓们纷纷送来门板、棺材板,甚至拆下自家房梁。麻垛乡乡长姜守珍亲自动手爬上瓦房拆屋,王码乡长、村长在坑道作业时自动担任工段长。岔庙区民工肩扛240把铁锹,主动要求参加坑道作业,挖到天亮直达炮楼跟前。据统计,参加破拆的群众有5874人,共拆毁炮楼窑子48个、瓦房100余间,参加坑道作业的群众584人,参加运输及担架370人,民兵参战298人,总计7126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军民鱼水情深,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光照千秋的历史启示

  高杨战役的胜利,如惊雷划破苏北阴霾的天空。它打通了淮海、盐阜两区交通线,使新四军控制区域扩大50平方公里,8万群众重获解放。1944512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以《新四军黄师大捷,攻克高沟、杨口等要镇》醒目标题,突出报道了高杨战役的伟大胜利,称其揭开了苏北敌后局部反攻的序幕。这场战役锻造了攻坚打援、军民协同的经典战例。钟伟创造的挖沟近敌战术,将交通壕挖到敌堡前50米,使改装迫击炮得以抵近射击,成为破敌堡垒的利器。此战术后来在东北战场攻打义县、锦州等战役中发扬光大,成为我军攻坚战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印证了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真理。80载光阴流转,高沟镇北圩外的高杨战役纪念碑巍然矗立,19.44米的碑高铭记着1944年的血色荣光。那锈迹斑斑的土炮、弹痕累累的土坦克复制品,无声诉说着那场军民同心的壮丽史诗。高杨战役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民心向背的昭示——当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民族独立而战,当万千百姓以血肉之躯构筑后盾,任何强大的敌人都终将被埋葬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共涟水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朱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