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思政课教学的独特价值与重要意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不仅是传承与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更是培养时代新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由之路。
深挖文化内涵,构建素材库
研读经典文献。深入研读中华经典文献,系统挖掘其中与当代思政教育理念相契合的思想观点,通过创造性转化形成生动的教学资源。以《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经典思想为例,在思政课堂上可借助该思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际交往中尊重与包容的原则,共同探讨在当代社会如何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阐释新时代中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背后深厚的文化渊源以及高度的自觉自信。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的价值理念与共产主义理想高度契合,“民为邦本”与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相融通,这些都可以借助研读和转化,与不同思政课程内容进行有机融合。
引入传统故事。深入探究传统文化精髓,从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民间传说、英雄事迹中挖掘蕴含思政元素的故事案例,如从“愚公移山”中提炼坚韧不拔精神,从“苏武牧羊”中汲取爱国忠诚品质,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主题分类构建素材库。教学中,结合课程内容,区分不同学段认知特点,精准选用素材,引导学生剖析故事背后的价值观,将传统故事与时代精神相融合,让思政教育既有文化底蕴又具现实温度,实现文化传承与思政育人的有机统一。
讲述历史人物。中华文明史上涌现出众多承载民族精神的历史人物,其言行事迹是构建思政素材库的宝贵资源。思政课教师要系统梳理历史人物身上体现的精神特质,让学生在与历史人物的“对话”中,深刻感悟民族精神的血脉传承,自觉将个人价值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例如,深入剖析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与担当精神;解读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诠释无数先烈为理想信念视死如归的忠诚与坚定,引导学生坚守民族大义,用理想信念之光开创民族复兴未来。
科学合理融入,提升吸引力
选好融入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思政课教师作为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的桥梁,要严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在融入过程中审慎考量两者内在逻辑的适配性,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让传统文化素材自然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在增强课程文化底蕴的同时,引导学生从历史纵深中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根基。
增强趣味性。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作品和民间民俗活动承载着中华儿女“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在思政课教学中巧妙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艺术、民俗等元素,如诗词、绘画、书法、传统节日等,以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例如,在讲解文化自信相关内容时,组织学生赏析古代诗词和绘画作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传统节日来临之际,结合节日的起源、习俗等内容,开展思政主题活动,如在端午节讲述屈原的爱国故事,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善用比较法。在思政课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深刻契合。例如,可将儒家“群己和谐”“天下为公”的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的论述进行对照阐释,揭示两者在价值目标上的内在一致性。同时,也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包容智慧与西方零和思维的区别,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的世界意义,深化对“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理解,增强文化自信。
拓展教学渠道,增强感染力
建设线上平台。线上平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拓宽思政课传播渠道,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制作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的系列微视频,以动画、故事等形式展现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举办线上传统文化讲座,邀请专家学者深入解读经典文献和文化现象;开设虚拟博物馆展览,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开发设计以传统文化经典为内容的教学软件,以虚拟教学场馆为载体生动呈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让学生身临其境与历史文化进行“对话”。
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园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的认同,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例如,通过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活动,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与竞争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探索之中;诗词朗诵比赛则能够让学生在诵读经典诗词的过程中,感受中华诗词的韵律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举办端午节和中秋节校园游园活动,吸纳更多青年大学生参与其中,亲身感受传统习俗背后的文化记忆和时代传承。通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穿透力影响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同文化背后承载的思想价值观念。
强化实践体验。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设计并组织学生参与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实践教学和志愿服务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赴历史文化遗址、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在真实的历史场景和文化氛围中感悟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独特魅力,深化对民族精神的体认。鼓励学生参与社区传统文化推广、非遗保护传承等志愿服务项目,如担任博物馆义务讲解员、参与传统节庆活动的组织等,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践行奉献、友爱、互助等传统美德,将“知”转化为“行”,实现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身体力行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作者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于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