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前,无锡惠山脚下一片炉渣场地上,江苏省足球比赛大会的哨音吹响,六支队伍在刺骨寒风中奋力角逐;七十年后,“苏超”在现代化场馆内如火如荼,十三支劲旅点燃全省激情。赛场设施早已焕然一新,但江苏人血脉中那份执着拼搏、强毅力行的精气神,却如古运河之水奔流不息,在岁月中愈发深沉,赋予了江苏城市模样的精神底色。
今日“苏超”的十三支队伍,恰如江苏十三座城市的“镜子”,各有各的模样。常州“十三妹”的倔强、南通“江海铁军”的协作、苏州“双面绣”的精妙、徐州“楚汉雄风”的豪迈、南京“博爱之都”的胸襟、连云港“山海雄心”的视野、盐城“湿地之都”的坚韧、扬州“运河名城”的积淀、泰州“祥泰之州”的稳健、镇江“山水之城”的灵动、淮安“运河古都”的厚重、宿迁“电商新锐”的锐气、无锡“太湖明珠”的工商底蕴——这十三面风格各异的旗帜在绿茵场上猎猎招展,共同勾勒出江苏大地千帆竞发、生机勃勃的时代模样。
赛场内外,文明行为的细节如春雨润物,展现了现代市民的精神风貌。终场哨响,许多球迷并未急于离去,而是俯身将饮料瓶、包装袋一一拾起带走,留下整洁的看台。一位带着孩子的父亲边清理边说:“给下一场观众留个好环境,也给孩子做个榜样。”“人走场净”的集体自觉,正是城市文明素养悄然提升的温暖印记,亦是“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具象呈现。
“苏超”凝聚力深植于江苏厚实的家底与百姓蒸蒸日上的日子,更离不开日益精细、饱含温度的城市服务。票价亲民,设施专业;各市借赛事东风串联起“跟着比赛去旅行”的文旅新线,背后是政府围绕赛事保障和产业联动的务实姿态。服务更见“绣花功夫”:常州市市长线上回应球迷交通疑问,“常宝”八条便民服务应运而生;场内外的志愿服务站、医疗保障点,无不体现服务视角的转换和对个体需求的细致关照。日子顺了,服务暖了,百姓才有这份闲情与底气,为心爱的球队尽情呐喊——这既是美好生活的真实模样,更是城市发展的深层动力。
“苏超”的魅力远超胜负本身。常州以非凡自信将“十三妹”的调侃化作闪亮城市IP,这份“敢于自嘲、乐于共享”的智慧,正是江苏开放自信的有力注脚。赛事激发出的城市活力与创意在全省涌动:苏绣文创焕彩、蓝印花布融入助威服、汉文化符号点亮赛场、“海鲜助威团”别具一格。赛事期间景区预订激增、特色产品热销,政府与企业巧妙借势,将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等本土“硬核”产品作为观赛奖品或城市名片……这一切鲜活印证:精神文化的高地,正汇聚转化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这正是新时代江苏城市模样的生动写照。
古有大运河沟通南北,滋养“海纳百川”的胸襟;今有“苏超”凝聚人心,激荡“走在前列”的锐气。当万千观众雨中同声呼喊“只要你们拼,我们就一直在”,那一刻,每个为生活、为梦想奋力奔跑的江苏人,何尝不是这支伟大“江苏队”的一员?渺小如尘,亦能燃烧如炬,共同塑造着这片土地上昂扬向上的群体模样。
(作者单位:中共常州市武进区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王昆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