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宣讲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关键路径。近年来,灌云县紧扣“讲什么”“如何讲”“谁来讲”,坚持守正创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打造“理享灌云”理论宣讲品牌,让党的创新理论“火”起来,真正实现理论宣讲从“入眼入耳”到“入脑入心”,打通基层理论武装“最后一公里”。
深耕内容建设,破解“讲什么”难题,让理论宣讲更有高度、有温度
内容是宣讲的灵魂,关系到宣讲工作的导向和成效。灌云县坚持“内容为王”,在确保政治性、思想性的前提下,着力增强宣讲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一是聚焦政治理论,筑牢信仰之基。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理论宣讲的首要政治任务,邀请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厚的党校教师、专家学者等,定期深入基层开展巡回报告、集中宣讲、专题授课、座谈交流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系统宣讲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讲深讲透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确保理论宣讲不跑偏、不走样,切实加深党员干部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认同。二是聚焦惠民政策,破解群众之难。从“百姓视角”出发,把理论传播过程与为民办实事相结合,紧盯群众烦心事、日常事,对党的创新理论和各类惠民政策进行“融合加工”“精准加工”,组织县检察院“青苹果护‘未’队”、生态环境局“蓝天守护者”、县妇联“小马扎”等10余个专业领域宣讲团,聚焦人民群众生活的急难愁盼问题,开展法治、医疗、就业、环保等各类惠民政策宣讲200余场次,覆盖基层群众1.3万余人次,帮助群众解决问题近300个。三是聚焦榜样典型,激发奋进之力。坚持用“身边事”阐释“大道理”,培养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土艺人、土团队、土专家”,利用本地开山岛、烈士陵园、博物馆等资源,将“大道理”讲成“小故事”,把“普通话”讲成“地方话”。2024年以来,邀请全国“时代楷模”王仕花为全县中小学生上爱国奉献思政课40余次,全国诚信之星、中国好人侍东亮赴各镇街开展《不忘初心 一路奔跑》等主题宣讲活动30余场,切实增强宣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激励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奋勇前行。
创新方式方法,突破“如何讲”瓶颈,让理论宣讲更接地气、聚人气
宣讲方式直接影响传播效果。灌云县坚持分类施策,持续丰富宣讲载体、创新宣讲形式,让理论宣讲更具亲和力、说服力,更好地聚人气、润民心。一是以“技术赋能”让宣讲“新”起来。适应数字化发展趋势,运用“互联网+传播”的方式,开通“理尚网来”理论宣讲直播间,邀请10余名朗诵家协会成员诵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等内容,让党的创新理论从“指尖”抵达“心间”。推出“理享灌云”短视频,包括专业解读“大咖说”、榜样引领“模范说”、乡土表达“草根说”三个系列,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传播,助力青年党员进一步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二是以“场景再造”让宣讲“动”起来。面向广大青年学生,坚持跳出“课堂思维”,打破“单向灌输”,推出“田野上的思政课”“车间中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等“行走的思政课”,利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社会实践形式,先后以“寻理·榜样力量”“启智·强国有我”“润心·思想领航”三大主题在全县中小学校开展沉浸式、场景化、研讨型理论思政课100余节,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增强他们学习的沉浸感和体验感。三是以“艺术融合”让宣讲“响”起来。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优势,依托小花船、淮海戏、工鼓锣、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通过“文艺+理论”“文艺+政策”等形式,把理论政策“唱出来”“演出来”,在寓教于乐中实现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结合“春风行动”“点亮星夜”“温暖秋冬”等文明实践活动,组织银龄宣讲团、“灌爱未来”志愿服务队、“伊”路同行宣讲团、“云音”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围绕党的创新理论开展理论市集、送“理”下乡等路演活动80余场,省级非遗工鼓锣传承人张福昌开展“淮海锣鼓百村行 法治思想入民心”文艺宣讲活动100余场次。
建强宣讲队伍,补齐“谁来讲”短板,让理论宣讲更专业、更可持续
做好理论宣讲工作,关键在人。灌云县坚持多维度选才、用才,打造一支政治素养过硬、人员结构合理、综合素质优良的高素质理论宣讲队伍,构建起层次分明、协同联动的“金字塔式”理论宣讲人才矩阵。一是锻造“先锋队”。按照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宣讲经验足的标准,统筹县、镇、村三级宣讲人才资源,吸纳党员领导干部、党校教师、思政课教师、基层干部、乡土人才、先进典型等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优秀人才200余人,组建层次丰富、覆盖广泛、专兼结合的理论宣传宣讲师资库,通过制定宣讲计划、开展集中备课、业务辅导、座谈交流等形式,全面提升宣讲团成员宣讲水平,力求在宣讲过程中做到“讲清中央要求、讲好地方特色、讲出实际效果”。二是打造“主力军”。坚持以上率下,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推动党员领导干部先行一步“带头学”、深入一线“带头讲”、知行合一“带头干”,要求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各镇街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至少联系1个基层理论宣讲点,每季度开展不少于1次的“理论辅导课”,着力形成“关键少数”的“头雁效应”,实现了“一人讲”带动“众人学”的示范效应。三是建造“轻骑兵”。坚持“送课上门”“宣讲到家”,挖掘致富能手、创业青年、文艺骨干、教师医生等草根力量,组建57支700余名成员的理论宣讲“轻骑兵”队伍,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农家书屋、乡村学校少年宫、妇女儿童之家等阵地,开展“村史馆里讲党史”“农家书屋飘出党的理论宣讲声”“宣讲超市”等一系列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宣讲活动,孵化推出侍庄街道“理享侍庄”理论宣讲直播间、小伊镇“伊”理服人、图河镇新“图”说等富有特色的理论宣讲子品牌,让理论宣讲在基层落地生根,推动党的声音在基层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作者系中共灌云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袁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