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念创新推动理论宣讲焕新

发布时间:2025-07-08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刘 柳    

  理论宣讲是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和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有效手段。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及2025年全国两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为此,必须以理念创新推动理论宣讲焕新,不断提升理论宣讲实效。

  做好形式转化,让宣讲走“新”更走“心”

  互动得当,让宣讲听得进。理论宣讲不仅是思想政策的传播,更是文化与认知的交流。如何让听众愿意听,还能自觉听得进,这是宣讲的首要任务。这需要宣讲者与听众做好双向互动。互动能调动听众的注意力、活跃性与参与性,让听众明白这些思想理论、政策精神与自己息息相关。例如,有的宣讲团通过讲授+与听众代表就党建、基层治理、社会热点难点等问题进行互动,巧妙地将党的创新理论与实际工作思路相结合,使抽象的思想具象化、实操化,不仅让党的创新理论听得进,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理论践行在工作中的到达率、有效度。

  语言转化,让宣讲听得懂。理论宣讲中,语言的大众化和形象化是提升传播实效的重要手段。客观而言,理论是有高度和深度的语言,是政策文本书面化、精炼化的语言,与生活语言差别较大。这就要求宣讲者要将理论吃透,不能随意取舍,也不能照本宣科,更不能用理论解释理论;还应将吃透的理论进行形象化、生动化的转换表达,让转化的语言与现实相对照,能走进听众的世界,走进听众的心里,真正体现内容要接地气、语言要烟火气、说理要泥土气的特色,让听众听得懂

  突出亮点,让宣讲记得牢。理论宣讲中,听众通常有这样的感受——“好像明白但又不知从何说起。这意味着理论宣讲的亮点不够突出,需要用身边事来以,充分展现党的创新理论和国家推行的政策如何有效指导并服务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生动实践。只有让理论说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将党的政策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有机结合,才能让理论内容更亲切、更可感,让宣讲记得牢

  适应需求变化,让宣讲向“实”更向“优”

  回应新需求,既要有理又要有用。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民群众对理论宣讲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和深层次等特点。只有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关切、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理论宣讲才能做到既有理有用。如开展技能式宣讲,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城镇社区等开展专业知识和技能宣讲;开展点单式宣讲,人民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讲什么,让人民群众主动点单;开展定制式宣讲,特别是针对年轻人,采取演绎+”“沉浸式+等多元形式宣讲,让青春与新思想双向奔赴

  拓展新渠道,既要流量又要留量。传播渠道的拓展让理论宣讲突破了时空的局限,通过台、网、微、端、站等,能获得更多的点击量和流量。但要保持住点击量和流量,必须坚持内容为王,特别要在主题上和内容上把关,突出高站位和思想性,确保不出现低级红”“高级黑等问题;在叙事说理上,突出寓理于事、以事说理、以理谋事的表达形式,将理论宣讲与典型宣介相融合。同时,实时跟踪点赞评论、标签话题等来进一步捕捉线上受众理论的感受,并及时对网络宣讲进行动态更新,让流量变成留量

  赋予新使命,既要获知又要践行。伴随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关系、就业方式深刻调整和变化,社会思想意识和舆论场呈现出日益多元、复杂的形势,思想文化上有交流亦有交锋。新时代赋予宣讲新使命。宣讲的新使命不仅在于让人民群众获知,更在于让人民群众践行。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因此,必须让宣讲更贴近人民群众,让党的创新理论在人民群众的内心深处扎根生长,获得人民群众认同进而转化为锐利的思想武器,以促进各领域实践更加自觉和有效展开。

  聚力机制深化,保障宣讲“常态”又“长效”

  推动阵地多元化,增强宣讲的普及性。阵地是宣讲的载体,推动阵地的多元化,有助于扩大理论宣讲的覆盖面、可及性及影响力。一是巩固好传统阵地。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可依托该阵地并结合常态化的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各类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实践活动来推动思想理论在各领域的生根发芽。二是用好红色阵地。挖掘本土红色资源,建成红色教育基地及红色现场教学点。三是用活网络阵地。可利用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技术设计沉浸式理论宣讲体验,让听众身临其境,感受理论的魅力。四是做强海外华侨阵地。用商会带动侨民,推进思想理论的多语言版本,让侨后代更客观真实了解祖国和家乡的高质量发展变化。

  探索本土化特色,提升宣讲的品牌性。理论宣讲要让听众入耳、入脑、入心、入行,就需要找到对味打开方式。而深挖本地素材,探索本土的文化特色是最生动的助推剂。宣讲可以融合本地人”“本地话”“本地物”“本地事等,通过舞台形象、乡野歌声等展现出党的政策与人民生活的密切联系。理论宣讲不应只具有严肃端庄”“阳春白雪的一面,也应具有活泼俏皮”“下里巴人的另一面,更应形成丰富的、分众的、接地气的、文化汇集的多面。一场精彩的理论宣讲可以是娓娓道来式的,还可以是诙谐幽默式的。这些有点、有点的形式背后体现的是本土的历史符号、民间艺术、百姓生活与理论政策的交融,以本土特色激发百姓的情感共鸣,提升宣讲的品牌性。

  做实做细保障工作,确保宣讲的持续性。宣讲要形成理论传播体系,就需要做实做细相关工作,从组织、制度、机制层面构建起四梁八柱来合力保障其持续性。组织层面,应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作以及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宣讲工作格局。制度层面,可探索宣讲的项目化管理运作。从宣讲的主题目标、团队构成、全景流程、重点任务、经费预算及管理方式进行全周期管理。机制层面,可通过人民群众满意度和内容创新度等指标评估宣讲效果,给予政策激励,激发宣讲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这样一体联动的保障工作才能改变部分地区存在宣讲一阵热一阵冷和宣讲员忙时来不及,闲时无处讲的窘境,从而焕发理论宣讲持久的生命力。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副教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袁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