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水平,常熟市在“青研青语”青苗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基础上,推出“虞燕送理”子品牌——“理润青知”,通过百姓名嘴宣讲团“墩苗计划”,面向青年教师、新行业青年、新农人等不同青年群体,选拔和吸收青春力量建强“虞青思政讲师团”,用鲜活的故事和青年的语汇,让理论宣讲以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形式“出圈”。
解锁青年选题的"在场法"
常熟市将“选好故事”作为理论宣讲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注重以实践为核心导向,积极构建“研学—孵化—产出”的生成机制,通过加强基层调研、挖掘本土文化、总结经典案例、举办各类赛事等,形成优质传播内容的“大供给”。
以“亲历者视角”激活故事生命力——让“自己在场”真实可感。自2024年2月以来,常熟市发动全市各级团组织开展“青力青为·我最喜爱的理论宣讲课程”挖宝行动,将宣讲作为激发青年开展调查研究的工作载体,融合伟人事迹、历史事件、乡村振兴、科技发展等多位一体的研学基地,引导青年探究问题、审视工作、观察发展、寻访案例,以青年群体为宣讲对象制作“微课堂”,通过展演、结对等,助力提升广大团员青年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青年视角讲好党的创新理论。
用“见证者镜头”呈现立体图景——使“他人在场”鲜活可信。2024年常熟市以抱团立项开发模式,鼓励青年讲师开发本土历史人物系列课程。发扬光大以言偃等为代表的常熟优秀传统文化,以任天石、朱凡等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李强、王淦昌等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推动基层群众看人物通历史、在常熟知常熟,探究历史人物、革命先烈、先进模范事迹背后的常熟城市精神、社会变迁和发展规律。让旧址遗迹成为历史“课堂”,让文物史料成为历史“教材”,让英烈模范成为历史“教师”,擦亮“虞燕送理”理论宣讲品牌。
建“共情者通道”搭建心灵桥梁——促“共鸣在场”跨越时空。2024年常熟市以“文化江南”赋能“江南福地”,举办人文经济学案例汇编、开展人文经济学短视频创作大赛,紧扣常熟文脉,从青年视角出发,探访全市人文经济代表性点位,重点围绕古里镇铁琴铜剑楼历史文化街区、红豆山庄、康博村波司登等点位,展示青年人对常熟人文经济的认识和思考,梳理发展历程、总结历史故事,用文化“高颜值”与经济“高质量”相得益彰的生动故事诠释“人文经济学”的理论内涵。
优化青年叙事的“方法论”
依托苏州市新时代基层理论宣讲名师工作站,常熟市精心塑造“理响工坊”课程开发品牌,通过构建“调研—创作—反馈”良性循环机制,以生动故事为载体,以情感共鸣为桥梁,将复杂问题融入情节之中,激活宣讲生命力,实现从纯粹“讲道理”向深情“传心跳”的跨越式转变。
融理论于故事肌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常熟市“虞青思政讲师团”下设“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文化自信”“生态环保”4个分团,围绕全面从严治党、基层治理、现代化产业布局、乡村振兴、历史文化传承、湿地保护和污染防治等6个选题进行课程开发,通过原创性备课到形成菜单式课单,实现全链条、沉浸式的培育模式,以小组式磨课为重点,以集中展演和送课入企入校入基层为成果展示,聘任理论导师、组团开展调研、集体备课完善,实现青年和理论的“双向奔赴”。
嵌问题于故事经纬。辛庄镇通过理论名师赋能助力,创新开展分众式、研讨式宣讲。设置“大家讲莊”宣讲选题议论环节,近100名青年宣讲名师、理论导师、选题顾问、百姓名嘴等下沉到农家小院、企业车间、小区楼道等场所,以“议”的形式深挖群众需求,收集民生政策、发展热点等各类理论宣讲主题48个,梳理发布课程精品菜单3期,征集“百步芳草 与理同行”融媒产品建议30余条。以“疑点”回应讲、“点菜+送课”模式,因地制宜设置“庭院学堂”“塘口学堂”等阵地,将学习资源送到塘边地头。
织情感于故事脉络。沙家浜镇推出“跟着文物学党史”革命文物说2.0项目。开展革命文物进校园、“文物有声 薪火相传”宣讲活动,将演绎与展陈、讲述结合,与听众产生情感共鸣。其中《茶馆——没有硝烟的战场》沉浸式剧本体验、《革命人生的三次选择》交互式文字阅读、红色脱口秀等青春化的学习模式,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参与红色学习。同时,以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为起点,串联芦荡学堂、横泾村史馆、各红色旧址,打造“薪火”“芳华”“记忆”等8条红色教育体验路线,制作红色云盘,创作文艺党课,变“理论灌输”为“共情感染”。
锻造故事价值的“赋能链”
让故事真正转化为社会价值、发展动能与青年成长力,是理论宣讲实现长效生命力的关键。常熟市围绕锻造“赋能链”,构建“价值转化—效能扩散—持续进化”的闭环体系,推动青年理论宣讲从“单向输出”转向“多维赋能”。
价值转化——让故事落地生根。一是融入基层治理。结合“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主题,常熟市将乡村振兴、社区改造等案例转化为“青年治理微课堂”,组织青年讲师深入村、社区开展“板凳议事会”,建立“故事案例库”与“基层治理需求库”双向对接机制,形成“问题清单—故事案例—解决方案”闭环。二是融入产业创新场景。挖掘常熟服装城数字化转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升级等故事,联合企业打造“车间里的思政课”,通过“故事+技术讲解”形式,推动青年员工理解产业政策与创新路径。
效能扩散——让故事破圈传播。一是建立“故事—政策”转化机制。针对青年宣讲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如新业态青年权益保障、青年人才流失等),联合党校、社科联等部门开展“故事解码”行动,将案例转化为调研课题、政策建议报告。二是打造“故事—品牌”联动模式。将优质宣讲故事转化为城市形象传播素材,如常熟市委宣传部、苏州工学院、常熟市教育局等部门联合推出“非遗里的普及课”之人文经济学“思路行”项目,青年宣讲人担任项目“主理人”,通过传拓、评弹、常熟花边等特色课程,引导大中小学生在沉浸体验、挖掘研究中讲好常熟非遗故事。
持续进化——让故事“迭代升级”。一是建立“双向评价”体系。辛庄镇通过“受众评课”收集群众对故事内容、宣讲形式的反馈;对讲师侧,由理论导师、宣讲名师、实践导师联合评估故事应用效果,形成“群众满意度—实践转化率—理论提升度”评价模型。二是完善“动态更新”机制。青年讲师每季度召开“故事复盘会”,组织青年讲师开展头脑风暴,确保故事库常讲常新,并联合周边区县、友好城市开发跨区域主题课程,推动故事传播从“县域”向“都市圈”延伸,实现优质内容互通互鉴。
(作者单位:中共常熟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袁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