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秉文:求索教育改革之路

发布时间:2025-07-08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杨树东    

  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史上,20世纪初涌现出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教育家,郭秉文是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一位。郭秉文(1880-1969),字鸿声,江苏江浦人。1908年赴美专攻教育。1915年郭秉文在完成学业之后来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工作,任学校教务主任,旋任代理校长、校长。1921年筹建成立东南大学并任校长,曾连续三届当选世界教育会副会长兼亚洲分会会长。在郭秉文担任东南大学校长期间,学校汇聚了一批海外留学归来的学者,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大学教育的新理念、新举措,共同为推动中国大学教育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当时的东南大学,被教育界称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国立高等大学,郭秉文也被称为中国现代大学之父

  郭秉文的教育思想形成于中西文明激烈碰撞的20世纪初。当时,郭秉文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孟禄等学者,系统研究西方教育制度。1914年,他以题为《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一文获得博士学位,成为中国最早的教育学博士,也是在美国最早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之一。

  郭秉文对教育问题深入思考,提出四个平衡的办学理念并在东南大学办学治校实践中运用,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新范式。

  通才与专才的平衡。郭秉文认为,我国传统教育不为实际与日常生活而设,乃为官吏之养成,其目的过于狭隘,新教育应以农业、工业及其他生活之预备为其目的,为社会培养多种类型人才。因此,一所学校既要设置文、理等偏重学理的正科,又要设置农、工、商、教育等偏重应用的专修科。一个综合大学的好处,在于通才与专才互相调剂,使通才不致流于空疏,专才不致流于狭隘,大学生都应该成为平正通达的爱国人才。

  人文与科学的平衡。在郭秉文看来,开办综合大学,需要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使两大类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在他的提议下,东南大学效仿美国综合大学,学科覆盖面之广居全国之首。同时,他认为,大学既要提倡民族精神、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又要吸纳西方文明,重视科技新知。随着《学衡》杂志的创办、中国科学社的成立,东南大学学科建设得到迅速发展。这体现了郭秉文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对中国大学发展道路的独特思考。

  师资与设备的平衡。郭秉文在国内外延揽了一大批著名的教授,使每个科系都具有国内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各门学科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大学教育当然以师资为第一,但是物资设备亦不容忽视,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郭秉文采取争取政府拨款、校董会筹资、社会募捐、银行贷款、外国基金会援助、校友捐赠等多渠道集资的办法,斥巨资兴馆建舍,在办学过程中致力追求软件硬件同步增长、课堂讲授与实验训练齐抓并举、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互促进、专业训练与通识教育相辅相成,为社会急需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条件。

  国内与国际的平衡。郭秉文认为,大学不仅要成为中国教学、科研的中心,还应成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中心。他不仅广延具有真才实学的留洋博士、硕士来校任教,还不断派遣教师出国进修,每年还邀请多位国内外著名人士来校讲学或演讲,希望藉此使东大师生开阔眼界、博采众长,从而具备钟山之崇高、大江之雄毅、玄武之深静这样一种国士的风度和气节。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不少大学校长对高等教育发表过精辟的见解,但像郭秉文这样用四个平衡的理论系统构建大学教育理论的,并不多见。其中,人文与科学的平衡的观点在郭秉文的整个大学教育理论中居于核心和基础地位,其他三个平衡是补充和延伸,而这四个平衡的一个共同指向就是不甘平庸、追求卓越。

  他的四个平衡办学理念,不仅推动了20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转型,更为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历史参照。

  郭秉文的重要教育理念是追求平衡、协调和综合发展。他曾提出,《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字乃是治学治事最好的座右铭,并自称,生平为人为事,终是本于”“二字。面对办学的现实困境和历史任务,郭秉文提出:教育当以平正通达之精神,调和古今中外之学理。他引入选科制、学分制等现代管理制度,实现了传统教育伦理与现代大学制度的有机融合。这一思想体系不仅推动了东南大学成为中国科学社大本营东方剑桥,更为中国高等教育探索出了一条立足本土、融通中外的现代化道路。

  平和思想深刻蕴含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的校训中,从止于至善的赓续,集中体现了平和思想的精华。平和思想源自《礼记·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的儒家智慧,强调平而不偏、和而不同止于至善就是要达到中庸这个境界,即什么事情都要做到恰如其分。《中庸》主旨是致中和中庸的内涵也可表述为中和,即通过不偏不倚的方法处理万事万物,以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包容、和谐共处。而致中和的前提是要求人们通过加强道德修养恢复人固有的善的本性,要努力做到是沟通天道和人道的桥梁。由此可见,止于至善是中庸核心精神气质的体现。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到东南大学的办学延续中,一脉相承实践了郭秉文的教育思想。

  平和思想的特色是在中国传统智慧和现代思想之间找到平衡点,这在郭秉文的办学实践中,表现为既关注现实、勇担责任,寓大学的独立人格于民族、国家的历史任务之中,又能够在激烈的冲突中保持自身的稳定与平和的价值取向,关注教育与大学的内在本质。他用超前的视野倡导科学和民主精神;但他又十分强调人文学科发展、关注学生的精神修养,认为学生必须拥有中正、和平、明确、精熟、悠久、宽厚的高尚品行,在这一点上又超越了当时西方新出现的功利主义办学思想。郭秉文的平和办学理念,为破解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中西文化张力、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冲突提供了有益借鉴。

  (作者系东南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陈伟龄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