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可谓尽得其中三昧。苏州到底有多少古桥?由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写的《苏州老桥志》一书中,收录了427座百年历史以上的古桥,主要分布于古城与古镇,其中古城区180座,下辖各市(县、区)247座,以及一些现已不存、但在历史上有记载或名声的古桥。它们如同一条条或显或隐的脉络,支撑起水韵氤氲的姑苏、吴地和江南。
苏州城内水系密集,可分为两大系统:一是由主干河道组成的干河系统,一是由诸多支河组成的支河系统。刻于南宋绍定二年(1229)的《平江图》,就已经显示出了雏形,屡经朝代兴废而大体格局未变。清代嘉庆年间,江苏巡抚费淳主持疏浚并绘制《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作为此后疏浚河道的标准,保留到今天。河流和与之平行的道路一起,形成苏州古城的水陆双棋盘格局,绘就姑苏城枕河人家的江南风貌。
唐代以前,桥梁多以木梁木栏为主,即白居易所言“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木质易朽,到宋代建桥时逐渐以石材替代木材。苏州最早用来造桥的石头是武康石,元代中期又开始选用青石、金山石等,因此从造桥的石材可以大致推算桥的年代。桥的形制也有平桥、拱桥、廊桥之分,每一大类下又有诸多分支。一座桥梁本身是一座小型艺术博物馆。无论是桥身上花样繁多的纹饰,还是石柱、木梁上张贴镌刻的楹联,或是建筑装饰的艺术体现,都是文化密码的传递者。
苏州现存最早的桥,当属乌鹊桥,位于十全街东端南侧,相传与阖闾城同时建造,因当时吴王在此建乌鹊馆而得名。古代,人们与自然物候的关系更为亲密,“乌鹊桥红带夕阳”“乌鹊南飞月自明”……古今诗人关于乌鹊桥的题咏中,总喜欢将它与日升月落、四季轮回联系到一起。如今的乌鹊桥,系上个世纪80年代重建,为单孔石拱桥,下半部分的原桥石拱应为宋代遗物。旁边的乌鹊桥路也因桥而得名,散布着诸多既有当代文艺气息、又满蕴姑苏风雅的小店,是city walk的好去处。
与大运河缘分最深的,是有“苏州第一桥”之称的宝带桥。它位于城南澹台湖口,是中国现存桥身最长、桥孔最多、桥墩最薄、结构最轻巧的古石拱桥,列入“中国十大古名桥”。始建于唐元和十一年(816)至十四年,因苏州刺史王仲舒带头捐出所束宝带助建而得名,后多次重修,原构大多已损毁无踪,唯余宋代石塔两座、桥两头两尊明代石狮以及桥北的清代石构碑亭一座。与宝带桥平横跨京杭大运河的斜港大桥,是一座全钢结构双层桥梁。隔着澹台湖远远看过去,一桥悠长而秀美,一桥流畅而劲拔。
千年诗词钟爱的枫桥位于寒山寺山门外,寺又在阊门外,桥旁有诗碑,分别为文徵明、俞樾所题。垂虹桥,始建于宋庆历八年(1048),坐落在吴淞江与大运河交会处的宽阔水面上,人称“江南第一长桥”。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秦观、米芾等北宋文学大家都曾前来相聚观览,吟诗诵词。到了南宋,黄中辅、林外、陆游、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姜蘷、蒋捷、张炎等名家更是对它情有独钟。欧阳修最偏爱苏舜钦的“云头艳艳开金饼,水面沉沉卧彩虹”。辛弃疾的“好卷垂虹千丈,只放冰壶一色,云海路应迷”清旷高远,陆游的“却骑黄鹤横空去,今夕垂虹醉月明”空灵悠然,均为一时名句。明代吴门四家中,沈周《垂虹暮色图》、唐寅《垂虹别意图》均为千古名作,后者卷首有苏州众才子作诗三十六首。
位于石湖北的行春桥,为九孔石拱桥,因此又名“九环洞桥”,桥身平缓而修长,坐落于石湖的烟水杨柳间,烘染出一派江南春色。范成大有言,“凡游吴而不至石湖,不登行春,则与未始游者无异。”乾隆下江南时也在此处写出清词丽句,“楞伽山半洋烟轻,行春桥下春波媚。”
位于盘门外的吴门桥横跨古运河,是陆路出入盘门的必经通道,为苏州留存的最高的单孔石拱古桥。与邻近高大峭拔的瑞光古塔、全国绝无仅有的古水陆盘门一道,并称为“盘门三景”,成为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古老注脚,也因此得到陈从周先生的高度赞誉,“北有长城之雄,南有盘门之秀”。位于苏州胥门外城河上的万年桥以繁华著称,素有“三吴第一桥”之称。
位于阊门外上塘街的普安桥,是苏州现存最宽的古桥,达21.2米,使得整座关帝庙能建于古桥之上。吴地俗语云:“普安桥,造得好,庙蹲桥,桥载庙,庙门对河道。”位于苏州古城东隅外城河与大运河联结处的觅渡桥,又名灭渡桥,吴语中“觅”“灭”同音,故以讹传讹,由昆山僧人敬修募捐建成,但令人叹息的是,此桥地处要冲,曾发生很多战斗,从三国周瑜点将,到明代抵御倭寇,再到太平天国驻兵把守,千百年烽烟断续,令人慨叹和平珍贵难得。
因人而得名的桥在苏州有不少,比如官太尉桥、陆侍郎桥、周太保桥等等,其中的胡厢使桥与唐门桥一道,构成了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双桥景观。有以事物命名的,如渡僧桥、饮马桥、思婆桥、落瓜桥等;有以方位命名的,如吴县东桥、子城后桥等;也有以祝愿和吉祥话命名的,如普济桥、升平桥、寿星桥、通贵桥等。
苏州的古镇有桥。吴地民间有“走三桥”祈福的习俗,位于同里古镇的“三桥”长庆桥、吉利桥和太平桥,口彩上佳。“中国第一水乡”周庄的三分诗意,在双桥。陈逸飞的油画名作《故乡的回忆》中,永和桥、世德桥这组双桥的倩影淡雅隽永,系住了画家心中的乡愁。沙溪古镇的庵桥兼具防盗功能,极为罕见。震泽古镇的禹迹桥、思范桥一东一西,分别为纪念大禹和范蠡而建。思范桥东头的桥联曰,“禹迹媲宏模,望里东西双月影;蠡邨怀古宅,泛来南北五湖船”,概古今风流于其间。甪直古镇的桥形制繁多,多孔的大石桥、独孔的小石桥,宽敞的拱形桥、狭窄的石板桥,双桥、姐妹桥、钥匙桥、半步桥等等,堪称一座小型的露天桥梁博物馆。
苏州的园林中也有桥,高拱低卧,随势曲折,灵动多变。廊桥的极则,是拙政园的三跨石板廊桥“小飞虹”,它位于园林中部的“小沧浪”水院北侧,是整座园中连接水陆的核心纽带,桥上有廊,廊中有景。文徵明的《拙政园题咏》盛赞这座桥“朱栏光炯摇碧落,杰阁参差隐层雾”。网师园的引静桥是苏州最短的桥,仅有2.4米,被戏称为“三步可过桥”,桥身之小反衬半亩水池之大,成为“小园极则”中格外传神的一笔。狮子林中的接驾桥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青石拱桥,相传因乾隆走过而得名。虎丘的双井桥架在剑池之上,一对井圈位于桥面中央,低头望去,仿佛有剑气逼人、神光离合;另一座陈公楼桥则是苏州唯一的分节砌置的古桥,俗称“双吊桥”,桥上带有吊孔的造型也为别处所未见,站在桥上,抬头可见剑池两侧三十余方自宋至民国的摩崖石刻。
(作者系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数字文化和智慧旅游发展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陈伟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