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褶皱中的生命图景

——品读叶兆言《璩家花园》
发布时间:2025-07-08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高 低    

  叶兆言,这位生于南京的文学大家,血液中流淌着深厚的文化基因。其祖父叶圣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父亲叶至诚同样是著名作家。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叶兆言,自然而然地继承了文学创作的衣钵,并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叶兆言是城市书写的代表性作家,四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始终保持着对南京这座城市的深情凝视,用文字记录着它的沧桑变迁。

  《璩家花园》的创作背景与叶兆言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青年时期在工厂当钳工的四年经历,为他塑造璩天井这一人物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叶兆言曾坦言:那段工厂岁月虽然艰苦,却让我真正了解了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这种对平民生活的深切理解,使得《璩家花园》中的人物形象格外真实动人。这部作品被作者称为真正看家的书,延续了叶兆言一贯的平民视角,以一幢百年老宅为叙事支点,用细腻温润的笔触,在方寸之地的宅院空间里,撬动了共和国七十余年的历史记忆,铺展出一幅恢弘的时代画卷。

  老宅院里的时光故事

  璩家花园这座中西合璧的宅院,是整部小说最具象也最抽象的叙事主体。它的彩色玻璃窗记录着民国余韵,斑驳的墙面上残留着不同时期的标语痕迹,天井里那株百年紫藤见证着四季轮回。叶兆言将这座建筑塑造成一个会呼吸的历史见证者,它的每一处修补痕迹都在诉说着时代的变迁。

  小说以20世纪50年代为起点,通过宅院里几户人家的日常生活,折射出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当上山下乡运动来临时,天井里那场充满青春激情的告别聚会;改革开放初期,邻居们围坐在黑白电视机前露出的惊奇表情;国企改革时期,老工人们面对下岗通知时的沉默背影——这些场景将宏大历史具象为可感可知的生命体验。叶兆言特别擅长捕捉历史转折中的细节: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时,费教授颤抖着手指拂去藏书上的灰尘;出国潮兴起时,老邻居们在巷口送行时的欲言又止。这些细节描写胜过千言万语的抒情,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

  南京的地域文化也在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从秦淮河畔的早茶摊到夫子庙的年货市场,从城南特有的方言俚语到老南京人的处世哲学,这些元素不仅构建了小说的空间真实感,更成为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维度。主角璩天井身上体现的南京大萝卜特质——外表朴实、内里坚韧,正是这座城市文化性格的生动写照。

  平民群像的精神史诗

  钳工璩天井是小说的灵魂人物,也是叶兆言倾注最多情感的角色。作家将自己四年钳工生涯的体验融入这个人物,塑造出一个真实可感的工人形象。小说中描写璩天井在车间里的段落尤为动人: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对机械有着天生的敏感,能在嘈杂的车间里听出机器最细微的异响。当国企改革浪潮袭来,这个默默奉献半生的老师傅面临下岗时,他抚摸相伴多年的车床那个场景,将一代工人的集体命运浓缩在这个细微动作中。

  围绕璩天井,叶兆言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平民形象。费教授代表了传统知识分子的气节,他在特殊年代对学术操守的坚持令人动容;商人李择佳展现了改革开放后新兴群体的精神面貌,他的精明与义气形成有趣的张力;周阿姨则用一台老缝纫机撑起整个家庭,体现了中国妇女的坚韧品格。这些角色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时代浪潮中展现了普通人的尊严与韧性。

  人物关系的刻画展现了叶兆言深厚的写作功力。璩家花园里的住户们既是邻居,又在特殊年代形成了超越血缘的情感纽带。他们之间有过猜忌与冲突,但更多是相濡以沫的温情。当费教授病重时,是璩天井背着他去医院;当周阿姨的儿子惹祸时,是李择佳暗中相助。这些细节展现了市井生活中的温暖色彩,也暗示着在历史的大开大合中,真正维系社会根基的正是这些朴素的人际温情。

  叶氏美学的叙事魅力

  叶兆言的语言风格在《璩家花园》中达到了返璞归真的境界。他摒弃了华丽的修辞,采用一种看似平淡、实则精妙的叙述语言。如描写璩天井得知能重返工作岗位时:他慢慢蹲下来,用手指在地上画了个圈,然后使劲擦了擦眼睛。这种克制的表达反而更能打动读者,体现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艺术境界。

  小说在结构上打破了线性叙事,通过记忆闪回、物件触发等手法,将不同时空的情节有机串联。一个斑驳的搪瓷杯引出文革时期的往事,一张老照片勾起改革开放初期的记忆。这种叙事方式既丰富了文本层次,也模拟了人类记忆的真实状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说对历史事件的文学化处理——不是直接描述事件本身,而是通过人物的事后回忆、日常对话等间接方式呈现,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象征手法的运用提升了小说的艺术境界。璩家花园的天井既是物理空间,也象征着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哲学;费教授那支永远不舍得扔的钢笔,代表着知识分子的精神坚守;周阿姨缝纫机的哒哒声,则是普通人生生不息的生命律动。这些象征元素不着痕迹地融入叙事,使小说在记录历史的同时,也获得了超越具体时空的普遍意义。

  《璩家花园》最珍贵的价值在于它对历史记忆的文学重构。叶兆言没有简单复述教科书上的历史,而是通过虚构人物的命运,让读者感受到历史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这种个人化的历史视角,往往更本真、更接地气。叶兆言通过一座宅院、几户人家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时代洪流中,真正打动人心的不是惊天动地的事迹,而是普通人在命运面前表现出的尊严与韧性。这座文学的宅院已经超越了具体的地理空间,成为中国人集体记忆的象征,提醒着我们历史不只是由大人物书写的,每个普通人的生活都值得被铭记。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却记忆短暂的时代,《璩家花园》以其沉静而深情的叙事,为我们保存了一份珍贵的精神档案。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贾潇潇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