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崇儒祠到“扬子江”:跨越时空的精神共振

发布时间:2025-07-08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朱启戎 朱 莹    
  长江自天际奔涌而来,到了泰州段,没有了金沙江的湍急奔涌,也没有荆江的九曲回肠,只有扬子江的静水深流,润泽这片土地,也汇聚着千年文脉。施耐庵《水浒》中的江湖浪势,郑板桥“水墨”间的竹影风骨,梅兰芳“水袖”里的琴声戏韵,这韵味独特的“人文三水”皆顺着这条大江奔流至今,化作崇儒祠古柏年轮里幽深的文蕴。
  五百年前,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百姓日用即道”的哲思,点化了无数百姓笔尖的星光,演绎出新的篇章。当代,以大江为名立世的现代企业扬子江医药集团翻涌出一朵文艺浪花——“扬子江文萃”公众号,乘着江风翩然而至。“扬子江文萃”公众号运营一年多成果满满,截至目前,已集聚全国27个省(自治区、市)、100多个设区市的300多位作者,发布400多篇原创作品,单篇阅读量均在4000以上,最高阅读量达6万,累计阅读量突破400万次。从见证泰州学派发展的崇儒祠,到承载当代大众文化表达的“扬子江文萃”,二者形成了跨越时空的精神共振。
  从崇儒祠到“扬子江”,在学理塑造上,凸显了民本思想特性。何以为“道”?何以立“道”?何以传“道”?大道至简,民本为重,立根原在“百姓”中。作为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流派,泰州学派熠熠生辉的人本情怀,为三教九流、妇孺皆所接受。如此的学理表达和价值重塑,阐释了圣人之道寓于日常生活的哲理,其目光下沉的学术转向展现出鲜明的民本特质。“扬子江文萃”将这种民本思想转化为生动活泼的大众读写实践,改变了传统纸媒从作者到读者的单向线性传播,构建了作者、读者、传播者三重身份融合一体的传播格局,完成了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时代转型,更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日用心不觉”的方式浸润于百姓心田,实现了传统民本思想与当代价值传播的创造性衔接。“浪花”里飞出了百姓的歌。
  从崇儒祠到“扬子江”,在观念导入上,延续了百姓日用特性。泰州学派以“百姓日用即道”为思想利剑,将“圣人经世只是家常事”的命题提升为判断文明价值的标准。泰州学派认为,日常生产生活并非神秘高深的领域,上至圣贤下至庶民皆能知行合一、日日实践,这种对生产生活本真性的肯定,重构了“正道”与“异端”的评判体系。“道”不再是高深莫测,为百姓所日用即道,为百姓所喜欢即道,为百姓所感悟即道。“扬子江文萃”自觉延续此种日用特性,通过扎根市井、聚焦生活日常的创作实践,将“日用不觉”的价值认知转化为日常生活哲学。创作者们以百姓视角记录喜怒哀乐,将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价值观进行了生活化的呈现,在抒写乡愁情愫与人生感悟的过程中,缔造出具有情感共鸣的文学共同体。这些凝结于平凡人的人文力量,正是三水大地烟火升腾的精神密码。
  从崇儒祠到“扬子江”,在主体尊崇上,活化了大众体验特性。泰州学派以其鲜明的世俗化、日常化、平民化特征,将人生价值定位于服务社会与民众的实践中,不仅将百姓日常生活奉为精神制高点,更在躬身践行中完成了对大众主体性的尊崇。这种理念在“扬子江文萃”的传播中得到延续:它以大众的自我书写、自主书写、自然书写为路径,通过对社会道德的内化、坚守与外显,构筑起平民生活日常的立体镜像。王艮的“乐学歌”中说:“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乐是学,学是乐。”大众书写何尝不是如此?从布衣王艮到大众书写,两个跨越时空的群体展现出惊人共性:他们皆以平民身份扎根市井,将精神世界的丰盈寄托于“一亩三分地”的耕耘中,在柴米油盐的世俗经营中抵达心灵满足。恰如“大地不比泰山低”的哲思,这种对平凡生活的价值确认,构成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
  从崇儒祠到“扬子江”,在道义坚守上,强调了归本求真特性。泰州学派以“万物一体”哲学为根基,其“尊身立本”思想既强调返归本真的修身哲学,又追求天人合一的实践智慧。与之相呼应,“扬子江文萃”群体通过聚焦凡人琐事的创作实践,在质朴的市井叙事中注入深邃的人文关怀:他们以细腻笔触描绘生活本真,既保持原生态的烟火气息,又自觉承担起讴歌时代、传递温情的文化使命,使万家灯火的日常图景升华为新时代的精神图谱。这种道义境界的本质,在于将责任担当与生命激情熔铸于生活实践,既保持“润物无声”的教化智慧,又实现“潜移默化”的社会改造,最终在返璞归真与开拓进取的辩证统一中,完成对传统道义观的当代诠释。
  从崇儒祠到“扬子江”,在实践导向上,拓展了明体达用特性。北宋理学先驱胡瑗倡导“明体达用”,泰州学派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念,将百姓的伦理道德与日常生活视为“体”,将实现安居乐业、睦邻和谐、民生富足等具体目标作为“用”,通过深度参与社会实践,推动社会进步,真正践行体用合一的哲学追求。这种思想脉络在“扬子江文萃”中得到延续:通过搭建大众自我书写的平台,开创大众创作模式,形成了充满市井烟火气的文化景观。“扬子江文萃”的作者群体通过讲述个人故事、传递群体声音、记录时代风貌,既实现个体生命价值的升华,又在润物无声中凝聚精神力量,最终将无数凡人故事汇聚成映照新时代的民间史诗。
  从崇儒祠到扬子江,在文化生成上,体现了创新革命特性。作为首个以城市命名的哲学学派,泰州学派把传统儒家和阳明心学的义理向基层百姓延伸。与之呼应,“扬子江文萃”以“大众书写、大众阅读、大众评论、大众分享”为根基,坚守“非虚构、接地气、抒真情”的创作标准,构建起全民参与的文学场域。创作者们坚持“我手写我心”,致力于“人间送小温”,在“锄头”与“笔头”之间实现身份转换,让百姓书写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呼啦啦地从田间地头尘土飞扬地奔涌而来,坐到了文学创作的八仙桌上,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让土得掉渣、热得滚烫的生活文字风风火火闯九州,这种“小人物书写大时代”的创作范式,形成了人民文学的新型表达体系。作为融媒体时代的文化现象,“扬子江文萃”以“散文大众化”的创新实践,为当代文学开辟了人民性书写的新路,印证了王艮那句:“我命虽在天,造命却由我。”文化,就这样在这个城市、在民众之中传承与创新。
  百姓烟火,大地文章,总有一种精神共振能够跨越时空,总有一种小草的图谋能够野蛮生长。而今,“扬子江文萃”与“坡子街文学”花开并蒂,作为泰州大众写作文化现象的典型代表,坚持人民的自我书写,传承铿锵的生命力量。书香浩荡,天雨流芳。未来,以“扬子江文萃”和“坡子街文学”为代表的大众书写,一定会成为“人文三水”的最新表达,成为这个城市的情怀,成为这个城市的面容,成为这个城市的风骨。
  (作者单位分别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泰州分院、泰州市社科联)
  责任编辑:贾潇潇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