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我却想再次踏入古镇的母亲河——栟茶运河。它是海安、如东两县的重要排灌水道,在苏中江海交界处、如东的西北角停下脚步,与栟茶小平原的人们厮守相伴。
栟茶运河原为古运盐河,据《如东县志》载:栟茶古盐运河开挖于南唐至北宋初年(937-960),为串场河上的一条支河,西起海安,东至如东县小洋口注入黄海,栟茶所产食盐通过它运往泰州、扬州,再经京杭大运河运往各地,故栟茶有“苏东古盐都,运河入海口”之称。
栟茶小镇依水而建,老街两侧连接大小47条巷道,每条巷内又有十几、几十个院落。保存如此完好的传统街巷体系,在全国也属少见。走进去像钻进迷宫,迷失在古朴清幽的街巷岔口。梅雨季节,发亮的石板街如一条条运河的分支在陆地漫游,穿行于雨巷,理发、淘书、买烧饼,蓝烟袅袅的煤球炉上炖着茶叶蛋,人间烟火在藏青色水墨画里低旋慢转。
栟茶运河汩汩流淌千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哺育着两岸的一代代人。住在运河岸边的栟茶人,骨子里有着谦和包容、清雅灵秀的性格。
乐水者智。栟河绵长,造就了栟茶人崇文重教的传统、人杰地灵的气象,骆宾王、范仲淹、文天祥、左宗棠等名人曾在此留下足迹。如东最早的书院——明代的南沙书院就设于此,小镇还曾出过1名状元、1名榜眼和若干进士、举人。改革开放以来,栟茶又打造出“教育之乡”美名,《人民日报》曾载文《如东有个西北片》,报道栟茶中学的教育成就。
千年沧桑,河流恒新,一代代人老去,消失在淙淙水声里,但那些或平和或昂扬的旋律,永远飘荡在河流上空。水乡人更具水的善良和坚韧。明代大忠臣“栟茶缪氏二贤”的忠勇才德事迹广为传颂;孝女蔡慧为救父“滚钉板告御状”感动康熙皇帝;抗战时间,寂然法师于南京栖霞寺营救了2.4万名南京大屠杀幸存难民,被称为“中国辛德勒”。战争年代,栟茶人追随中国共产党,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红色篇章。1941年4月,新四军苏中军区在栟茶成立,陶勇在如东建立中共领导的第一支海上武装——海防团,为中国人民海军的“起锚”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吃苦耐劳的栟茶人植棉种粮、栽桑养蚕,开发滩涂、耕海图强,大办工业、生机勃发。进入新时代,敢闯敢干的栟茶人力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秉持为乡村立境界、为乡土传精神的现代建设理念,打造长三角北翼特色生态休闲古镇。
现在,这座曾偏于一隅的古镇,经过精心打造,成为一座既古朴庄重,又洋溢现代文明的历史名镇,一街两岸三巷的主体格局,沿街依次排列的状元坊、寂然坊、二贤坊等七座牌坊,悠然讲述着不同的历史故事。
岁月奔涌,改变的是小镇景象,但浓重的乡音俚语,甘甜的天水茶,童年记忆里的炊烟饭香,依然顽强地弥散在这一方天地。石板街上,散落着一户户人家,小小的门里,尽是柴米油盐的恬淡生活。
风吹雨打,街巷古朴的影子尚在,但旧痕里掩不住新的气象。栟河悠悠,蜿蜒婀娜的身姿越发年轻灵动,一路清澈东流……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贾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