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之滨“三张网”的绿色变迁

发布时间:2025-07-08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安 新    

  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新安街道)地处无锡南大门,濒临碧波万顷、烟波浩渺的太湖。这片江南热土,历经非凡变迁。从承载着生活希望的捕鱼之网,到守护太湖生态的环保之网,再到推动区域发展的科创之网三张网编织出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生动诠释了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的探索与实践。

  靠水吃饭,传承“捕鱼网”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安的渔民们把太湖当作粮仓,以湖为生、与鱼相伴。在开阔的湖面上,一只只小巧灵活的渔船如灵动的音符般穿梭不息,渔民们将一张张渔网用力撒向湖中,动作连贯流畅。一段段粗犷豪迈的渔歌从渔民们口中唱出,与悦耳清脆的鸟鸣交织在一起,共同奏响了充满生机的太湖乐章。

  靠水吃饭,简简单单的四个字,道出了当时渔民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对于他们而言,渔网就是生活的希望所在,每一次撒网都饱含着对收获的期待。他们深知,想要丰衣足食,就得勤劳肯干。用渔网捕到更多的鱼,便是生活的全部意义。尽管如此,这些质朴的渔民们也有着朴素的生态智慧。他们常说:不能把子孙的鱼都捕了。这份对自然的敬畏与对未来的责任感,深深扎根在他们心中。每次捕鱼时,一旦网到小鱼,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重新丢回湖里,让它们能够继续在太湖中生长繁衍。在渔民的认知里,傍湖为生,就要更敬重水、爱护水。太湖给予了他们生活的资源,他们也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片水域,在收获与付出之间,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

  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捕鱼之网承载的不仅是生活的温饱,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传承。孩子们从小就跟随长辈们上船,学习如何撒网、辨别鱼群和在风浪中操控渔船。一张张渔网,在渔民们粗糙的手中,传递着一代又一代的生活经验与对太湖的深厚情感。在渔歌的陪伴下,他们在太湖上度过了无数个日出日落。这片湖水见证了他们的欢笑与汗水,也见证了新安渔业的繁荣发展。

  保护太湖,构建“环保网”

  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太湖之滨,沿岸产业蓬勃发展,却也埋下了深重的生态隐患。随着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肆意排放,加之农业面源污染的持续加剧,太湖的生态环境不堪重负,一场严重的水危机正悄然逼近。位于新安的锡东水厂承担着无锡全市三分之一的生产和生活用水供应任务,在这场危机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太湖水质持续恶化,数百万无锡人面临守着太湖却喝不上一口干净水的严峻局面。

  保护母亲湖成了最迫切的头等大事。问题在水中,根子在岸上。保护太湖就必须转型传统农业、养殖业,叫停传统制造业,完成整体性生态移民和水源地退耕还林。可是,让渔民们上岸谈何容易。新安远近闻名的捕鱼能手沈大伯从16岁起就开始在太湖上迎风斩浪,他第一个不答应:渔网渔船是老一辈新安人的回忆,也是我们赖以为生的手段,这辈子我就是靠水吃水吃到底了!

  面对沈大伯的抵触,工作人员没有放弃。一次次上门,与他促膝长谈,给他讲太湖的现状,讲保护太湖对于整个无锡的重要性。终于,有一天,当工作人员再次说起:您不是常跟我们说不能把子孙的鱼都捕了吗?今天几百万无锡人守着三万六千顷太湖硬是喝不上一口干净的水,我们是不是能做点什么呢?这句话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沈大伯的心门。那天晚上,沈大伯辗转难眠,忆起太湖往昔的澄澈与生机,对比眼前的满目疮痍,思虑再三,他最终下定决心,成为近700位渔民中首位告别水上漂生活的人。不仅如此,他还积极与40多位渔民一起组建了蓝藻打捞队,从捕鱼人转身成为太湖的守护者。这一次,沈大伯再次上船投网,可投向的是曾经污染太湖的蓝藻和垃圾,守护的是美丽中国绿色珠链上的那颗湖湾明珠

  坚持绿色发展,编织“科创网”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今的太湖之滨,太湖国际科技园(新安街道)辖区内的大溪港、慧海湾绿意葱茏,湖光潋滟,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这里的发展实践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不仅仅是追求美好的生态环境,更要坚持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新安人深刻认识到: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昔日的小渔村已蜕变为太湖湾科创城,一张以新质生产力为脉络的发展之网在这里徐徐展开。作为感知中国发源地和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策源地,太湖国际科技园(新安街道)以物联网技术创新为引领,深度融合绿色发展理念,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从生产革新到民生服务,全方位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能图景。

  在生产领域,物联网技术以绿色智造赋能产业升级。无锡物联网创新中心凭借云协同计算技术搭建智能平台,解决传统纺纱行业人工巡检效率低、质量控制滞后及数字化水平低等难题;江苏晟能科技建设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分布式能源站,通过多种能源互补实现了清洁能源高效利用;无锡中科光电运用大气颗粒物、大气臭氧等监测、探测激光雷达获取精准的污染数据,为大气环境监管提供决策依据。

  在民生领域,传感技术为绿色生活注入智慧动能。阿斯利康研发的智能雾化设备实现了治疗过程中的精准监测;江苏中科西北星打造的智慧养老平台让健康管理更加便捷;智驰华芯联合相关单位研发的MEMS高精度微小气体流量传感器,助力提升天琴一号卫星空间控制精度。

  太湖国际科技园(新安街道)通过物联网+模式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太湖湾科创城获评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辖区朗新科技产业园(CPU空间)通过光伏板年减排量相当于1000亩公园的二氧化碳吸收量,成为江苏首批零碳园区标杆;落地全国首个市级绿电绿证服务站;落户长三角地区唯一的国字号储能领域质检中心;投入运行省内首个零碳能源共享e......从产业革新到生活改善,从技术创新到制度完善,太湖国际科技园(新安街道)正以物联网为笔,以绿色为墨,在太湖之滨描绘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画卷。

  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太湖国际科技园(新安街道)终于找到了保护生态环境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契合点,成功打通了一碧太湖水与新质生产力的转换通道。三张网的蝶变历程,就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过程。道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在绿色发展征程上,新安正朝着科技创新排头兵、产业创新先行者、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示范者的目标坚实迈进,致力于让这片充满活力的湖湾持续绽放高质量发展的勃勃生机。

  (作者单位:中共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工作委员会、中共无锡市新吴区新安街道工作委员会)

  责任编辑:张珊珊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