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焕发生机活力

发布时间:2025-07-03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孙艳艳 亓 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独特标识,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具有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不仅是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无锡太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着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化厚度、精神高度和育人温度,切实提升思政课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实效性,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文化支撑和精神引领。

  党建引领“搭台”

  作为全国民办高校党建先进单位,无锡太湖学院多年来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构建一核心、两结合、三聚焦、四着力大思政课育人制度体系,即以立德树人 铸魂育人为核心,坚持两个结合,聚焦大师资、大课堂、大平台建设,着力思政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科学研究。构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各二级学院、教务处、团委等各职能部门协同推进机制,打造党建+文化实践”“党建+文化宣传体系和一体化联盟,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播传承的良好氛围和生动局面。

  无锡太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作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单位,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标新时代高校党建基层党支部七个有力,加强党支部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通过校企社党建联建共建等多种形式联合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等系列文化主题活动,建强凝聚全校师生的桥梁纽带,建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重要阵地。

  思政课堂与社会课堂互为补充

  立足思政课堂给足学生文化养分。在内容安排上,体现思政课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度。思政课教师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精心撷取各思政课科目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使之巧妙覆盖思政课各教学专题,有机贯穿思政课堂,以魂脉激活根脉,唤醒学生文化自觉。在方式方法上,推行一学科一项目”“一学科一特色,充分利用数字化等技术,在历史、现在、未来的发展变化脉络中,在不同的思政课堂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涵的道理讲透,让学生从文化传承中汲取智慧,在价值认同中坚定文化自信,最终实现知行合一,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走进社会课堂涵养青年文化担当。一是通过寻访文化空间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和价值。如带领学生走进无锡清风源廉政文化广场,在沉浸式体验中体悟清正廉明的精神内核,从历史先贤的嘉言懿行中汲取修身律己的智慧。二是引导学生在基层实践中厚植为民情怀。带领青年大学生深入田间地头、社区街道,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开展社会调研等方式,切身感受基层群众的现实需求,在服务群众的具体行动中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价值理念。三是引导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创新文化实践。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文化墙绘、非遗工坊等新时代文明实践,通过年轻化表达、创新性呈现,破解传统文化传承中机械化、浅层化问题,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中焕发时代生机。

  打造协同育人的“主力军”队伍。抓好校内校外两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校内以思政课教师为主,校外以文化学者、劳动模范等为主。发挥学校协同育人中心作用,通过构建管理、运行、评价、激励制度体系,搭建教研平台,建立协同育人共同体等多种方式,帮助思政课教师把握不同学科专业学生特点,提升以文化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课程思政与校园文化协同育人

  以课程思政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意识和能力,组织教师研读经典著作、体验非遗技艺,提升将文化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学的能力;同时邀请文化专家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开发教学案例,并建立共享资源库,提供可直接使用的传统文化教学素材,最终实现专业课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各二级学院强化课程思政建设主体责任,以入选的4门国家级一流课程、5个国家级一流专业、15门江苏省一流本科课程为重要依托,推动多项案例入选江苏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示范效应。其中江南传统文化创新实践课程思政在实施过程中,带领学生寻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感受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鼓励学生运用表情包、短视频等数字化手段为江南传统文化画像,使其呈现出新气质、新形态。国际结算课程思政积极深挖国际贸易史等思政富矿,让学生感知在国际结算冰冷规则和流程的背后蕴藏着的家国担当和文化传承精神,与思政课程有效协同,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以校园文化构筑以文化人“立体课堂”。一方面,打造太湖文化广场等文化场所,让师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便能沉浸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之中;另一方面,深入挖掘校训、校风、校史等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塑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利用重大节庆日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组织积极参与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主办的论语读写接力大赛”“世界孔子文化节等活动。激发文化类社团活动积极性,开展走近马面裙”“一壶普洱茶 缕缕君子香等社团活动,打通课内与课外两大阵地,用好校内与校外两大场域,延展线上、线下两个空间,形成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形神兼具、协同互促的鲜活局面,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内焕发出勃勃生机。

  (作者分别系无锡太湖学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心主任、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矿业大学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于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