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红色文化赋能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2025-07-03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沈千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史学习教育,就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应当深入挖掘地方红色资源的育人价值,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实现理论认知与情感体验的有机统一,让学生深化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的育人效果。

  把牢政治方向,筑牢红色文化育人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必须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宗旨,确保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运用与党的历史结论和政治立场保持高度一致。

  严格资源筛选,把牢政治方向。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革命精神和文化价值,是新时代铸魂育人的宝贵财富。用好用活红色资源,需要党史研究部门、档案馆、纪念馆等多方协作,对红色遗址、革命文物、口述历史进行系统性梳理与考证。南通市委党史办严格遵循史实筛选原则,精心打造《南通市红色印迹导览》,实现一张地图即可浏览全市重要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使红色育人资源开发成效达到最优化。

  深化内涵提炼,强化政治认同。红色资源不仅是静态展品,更是承载理论深度、历史厚度、情感温度的意义发生器。要从中提炼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深层逻辑,将党的领导、人民立场、革命精神等核心要素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教学内容。南通市在全市范围内布局南通史志书橱,举办思政理论研讨、红色艺术作品创作、马克思主义·青年说等系列活动,通过深化内涵提炼,凸显红色文化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强化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

  用好考核评价,筑牢育人防线。在思政课中用好红色资源,必须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只有以评促学、以评促改,才能确保红色教育不变形、不走样,切实筑牢意识形态防线,培养出政治立场坚定、理想信念牢固的时代新人。南通市通过组织高中思想政治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同备一堂课课堂教学比赛、南通市中小学名师梯队培养对象(职教思政)会课活动等以赛促教、以赛促评,将红色资源融入课堂教学设计、课堂实施、教学效果等环节的情况纳入考核范畴,激励教师深挖红色资源内涵,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育人质量。

  整合资源体系,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地方红色文化赋能思政课,需打破校际、区域、学段壁垒,形成大中小学一体化、校内外资源联动的育人格局。

  建立资源共享的教育平台。通过整合各方教育资源,打破学段与校际壁垒,促进知识与理念交流融合,为学生提供多元学习体验。2021年,南通市在全省率先成立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联盟,截至目前已覆盖全市所有县(市、区),涵盖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联盟成员校超过100所。南通职业大学牵头,联合南通市中等专业学校、南通纵横国际职业技术学校、通海中学、虹桥第二小学、郭里园小学、南通师范学校第三附属小学等6家单位,共同开展职业教育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机制和实践平台建设,着力打造一体化红色课堂、培养一体化红色师资、盘活一体化红色资源、健全一体化备课制度、搭建一体化科研平台。

  打造一体衔接的课程体系。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衔接有助于强化思政教育的连贯性和针对性,避免内容重复或断层,切实提升育人实效。南通市教育局聚焦党史学习教育、美丽中国建设等主题开展备课竞赛,优选涵盖小学、初中、高中、高职、本科学段的优质课进行展示,力争实现育人目标一体化”“课程内容一体化”“教师队伍一体化,推进全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完善“大师资”育人机制。遴选党史专家、优秀思政教师等组成跨学段导师团,让思政课更加生动、鲜活。海安市实验小学、明道小学、南莫镇中心小学等秉持大师资理念,聘请老党员、老战士、红色基地讲解员等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或校外辅导员,构建红色教育共育机制。海安市高级中学依托与扬州大学联合建立的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培育红色教育骨干师资队伍,并通过红色思政教学设计大赛提升红色教育水平。

  创新教学载体,实现知行合一育人目标

  用好红色育人资源上好大思政课,需通过教学载体创新打破传统思政课理论脱离实际的窠臼,通过资源活化与形式创新,让红色文化可感可知。

  让革命遗址成为“活课堂”。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为思政课提供了天然的移动课堂。南通市党史、宣传、文旅等部门紧密协作,做好各类红色教育阵地的论证、保护、评比、宣传等工作,建成、命名一批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组建红色场馆联盟,推动馆校合作,常态化开展红领巾寻访实践、红色故事我来讲等系列活动。

  让革命文物“开口说话”。充分运用数字技术赋予文物新生,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主动探索和学习,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覆盖面。制作红色主题视频,让学生愿意看、看得懂,借助短视频、专题片、快闪等形式,推出《好通讲党史》动漫短视频40集、《文物里的党史故事》专题片、《江海大地播火者——吴亚鲁》微视频等,生动展现南通党史。录制红色文化音频,让学生乐意听、听得进。同时,开发线上场馆,方便学生自主学、随时学。建立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馆、党史电视馆、指尖展馆、红色文化宣讲直播间等,以更加生动、直观、便捷的形式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让红色教育外化于行。只有实现从学习者践行者再到传播者的成长蜕变,才能真正传承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通过沉浸式研学、志愿服务等实践载体,促进红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知行合一中培育时代新人的精神品格和责任担当。南通博物苑创新开展我学我讲——小小讲解员(小小謇述者)公益培训活动,通过招募、培训、考核等环节,让孩子们化身博物馆讲解志愿者,传递红色文化与历史故事。2023年,在我学我讲项目基础上,南通博物苑依托馆藏文物资源,策划以小小讲解员讲述馆藏文物背后故事的音视频项目听见江海——南通博物苑文物有声故事会’”,编排穿越时空遇见您——张謇题材小话剧沉浸式教育体验活动,让红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于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