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中开辟生态文明建设广阔前景

发布时间:2024-09-02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李子军 吉 樱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七个聚焦,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做出系统部署,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指明了方向。新征程上,我省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聚焦建设美丽江苏,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深学细悟,深刻领会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要深刻领会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才能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迈上新台阶。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抓好已出台制度已建立机制的刚性执行,同时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制定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加快制度创新和增加制度供给,把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融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才能摈弃就污染论污染”“就降碳论降碳思维模式,在改革上拓展思路,着力破解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面临的突出问题。只有通过深化制度建设、强化制度执行,以更高标准谋划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才能全面落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方针,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谋划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举措,坚决破除影响高水平保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开展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推动产业绿色化,大力实施传统产业焕新行动,严守生态环境准入门槛,研究制定建设项目先进性评价办法和技术指南,坚定不移向出发、提转型、逐绿前行,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明底线”“划边框”“增绿添金,推动高水平保护、高品质环境、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当前,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已成为重要任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坚持生态惠民、利民、为民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要着力破解生态文明领域的突出矛盾,让美丽中国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把深化改革作为重要法宝关键一招,扛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走在前、做示范的使命担当,加快形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为导向的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

  坚持问题导向,准确把握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短板弱项

  问题是矛盾的表现形式,也是破解矛盾的着力点。我省必须结合建设任务,查找问题、分析原因,从而完善制度体系,提升源头防控治理效能。

  阻碍生态环境实现根本性好转的问题还有待解决。近年来,虽然我省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但在长期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方面,人口密度大、能源消耗大、排放强度大,生态环境保护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没有根本缓解;另一方面,环境问题遇到得早、呈现得重、爆发得集中,是全国生态环保压力最大、任务最重、面临挑战最多的省份之一。

  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水平还有待提升。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由坚决打好深入打好迈进,触及的矛盾问题层次更深,人海战术”“运动战已经难以为继;面对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等新部署新要求,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治理手段已难以适应;部分地方生态治理资金投入不足、环境基础设施短板明显、依法治污意识和水平不够高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

  推动绿色转型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还有待增强。我省制造业企业数量多、发展潜力大,整体绿色转型效果可观,但其凸显的资金、技术和人才问题给绿色转型带来了巨大压力。在推动绿色发展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个别地方还习惯于按部就班,依赖末端治理、行政管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系统谋划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全局思维,不能激发制造企业参与绿色转型的积极性,服务高质量发展存在短板和缺项。

  因地制宜,不断建立完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立足我省实际,必须在完善管理机制、治理体系、发展机制上下功夫,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完善常态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以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为重点,强化陆域水域污染协同治理,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建立全过程土壤污染风险防控体系,深化重点地区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和整治。落实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评价制度,加快构建长江水生态考核评估体系,推进跨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绘制太湖流域主要支浜总磷污染情况热力图,建立以磷账本”“磷清单为核心的管理制度,推进标准化、规范化整治。健全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价值评价及应用、经营开发、生态保护补偿等工作机制,完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储备、工作推进、考核评估机制,为推进美丽江苏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牢牢抓住部、省合作这一契机,推进有关固体废物环境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法规的制(修)订,研究制定有关污染物排放等地方标准,加快构建江苏特色的生态环境法规标准、科技创新体系。完善天地空一体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加快生态监测、声环境监测、新污染物监测、碳监测和海洋环境监测等监测系统的建设,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持续开展新污染物调查监测与研究。深入开展生态环境非现场执法监管,推进形成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体系。建立总量指标储备机制以及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减污扩容工程成效挂钩的统筹分配机制,优化基于环保信用的差别水电价和绿色信贷政策,不断开创生态治理新局面。

  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作为生态环境部门,必须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要建立项目环评审批与区域环境质量改善挂钩的机制,完善清洁生产审核激励机制,落实与减污降碳成效挂钩的财税政策,完善碳排放双控目标完成情况评价制度,推动企业主动开展清洁用能改造、治污设施提标改造。完善覆盖全域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建设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为基础架构的高水平生态环境智慧管理平台,深化工业园区限值限量管理并纳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全面提升生态含绿量、增加发展含金量,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责任编辑:张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