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新时代江南丝绸文化故事

发布时间:2023-03-06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戴 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近年来,苏州市吴江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大力发展丝绸文化产业,讲好丝绸文化故事,已形成了千亿元级市场、千亿元级产业、千亿元级企业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2家世界500强企业与丝绸纺织密切相关;宋锦织造技艺入选世界非遗名录,作为国礼亮相世界;作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第三家版权保护优秀案例示范点享誉全球。

保护为先,赓续丝绸文脉

在城乡建设中保护历史遗存。做好建与保、迁与留、新与旧、形与魂的文章,在城乡发展中保护传承千年丝绸文化。绸都盛泽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先蚕祠是江南唯一留存的蚕神庙。吴江结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创新打造运河八景之一的丝绸水路,以蚕花里为主题实施先蚕祠片区的微改造,用绣花功夫有机活化更新,充分挖掘古屋老宅等在地资源,坚持修、建、管、运、维一体推进,按照保存完好程度,确定修缮、整治、维修、改造、复建等不同的保护模式,在历史空间内植入特色业态,让丝绸历史文化遗存焕发新生。

在传承发扬中构建非遗生态。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促进丝绸相关非遗系统性保护、活态性传承、创新性发展,搭建非遗与现代生活的桥梁。悠久的蚕桑丝绸文化,孕育了吴江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宋锦更是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吴江把非遗生态保护区建设作为重点,打造丝绸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样板,加紧规划创建震泽蚕丝制作、盛泽丝绸文化2个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宋锦制作技艺、盛泽小满戏、蚕桑丝绸习俗、丝绸文化楹联、蚕丝被制作技艺等一大批丝绸非遗得以传承保护。积极开展丝绸非遗进机关、进校园、进村社、进企业,特别是支持中小学开设丝绸非遗特色课程,鼓励传承人参与教学活动,建设教育实践基地,成立非遗社团,培育非遗保护发展土壤,赓续吴江丝绸文脉。

在创新驱动中引领版权示范。将丝绸纺织产业版权保护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中宣部版权管理局和省委、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开启版权赋能丝绸产业发展的吴江丝绸模式。目前,吴江丝绸纺织企业年版权登记量超3万件,多家丝绸企业版权作品入选江苏省优秀版权作品产业转化重点培育项目,入选数连续多年居全省第一。2021年,吴江丝绸产业成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我国确定的全球第三个版权保护优秀案例示范点,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向全球推广。

转化为重,夯实产业基础

高标准制定扶持政策。紧扣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两个关键词,制定出台《吴江区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关于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吴江区宣传文化人才计划实施细则》,修订《文体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每年投入不少于1.5亿元财政经费,增强丝绸文化产业竞争力和软实力。加大丝绸文化产业相关领域人才引育力度,发挥丝绸人才技艺传承、技能攻关作用,培育丝绸文化发展土壤。探索蚕桑生态补偿模式,给予丝绸产业专项奖补,推动智改数转和技术创新。

高效能健全产业体系。推动丝绸纺织产业实现大中小融通、上下游协同格局,贯穿从纺丝、织造、印染、后整理到服装制成品的全流程生产环节,打造从一根丝到一个品牌”“从一滴油到一匹布的完整产业链,集研发、生产、市场、物流一体配套的服务体系,形成以中国东方丝绸市场为中心的产、供、销齐全的市场体系。目前,吴江拥有丝绸纺织生产企业5700多家,年产布200亿米,年印染布50亿米,涤纶化纤产能占全国十分之一以上,2021年实现规上产值1062.12亿元、销售收入1670.6亿元。丝绸纺织企业贡献了吴江35%的工业产值、36%的财政收入和22万余个就业岗位。

高质量打造品牌集群。支持企业全方位构建品牌战略体系,利用盛泽时尚周、纺博会等载体平台,设立服装设计、时尚设计基地,鼓励企业主动参与制定行业前沿标准,扩大行业影响力和渗透力。诞生了以恒力、盛虹两大世界500强企业为首,立新化纤、新民纺织、亚太化纺、佳力高纤等一批行业龙头和标杆同向发力的企业集群。太湖雪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陆北交所,成为北交所新国货丝绸第一股慈云”“辑里”“山水”“上久楷等著名丝绸品牌畅销海内外,我国三大名锦之一的宋锦在吴江得以现代化量产,近年来频频亮相国际重要场合,推动丝绸纺织成为吴江重要的文化名片。

创新为要,塑造品牌体系

文化搭台,唱响新丝韵江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吴江已连续9年举办吴江江南丝绸文化旅游节,承办中国苏州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丝韵江南活动,推出蚕花节”“小满节”“梨花节等丝绸主题节庆活动,苏州湾大剧院引进《敦煌》《只此青绿》等丝绸主题精品剧目,苏州湾博物馆举办《舟车丝路——丝绸之路与大运河对话特展》等展览,吸引群众积极参与丝绸文化活动。联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中心,举办锦绣中华传统织染绣艺术与生活展、振兴传统工艺论坛等系列活动,挖掘江南丝绸深度内涵。创作小说《织锦》、报告文学《经纬繁华,织就世界江南》、评弹《费达生》等丝绸主题文艺作品,进一步擦亮丝绸文化名片。

文旅融合,扮靓新丝绸之府。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丝绸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延续江南圩田、桑基鱼塘的传统水乡特征,发布环长漾新时代鱼米之乡最江南样板区规划,打造43个重点项目,总投资19.75亿元。梳理丝绸文化资源,推出江城子”“浣溪沙”“陌上桑等多条蚕桑文化研学线路。加速丝绸主题园区建设,持续推进丝绸文化创意产业园、太湖雪蚕桑文化园、宋锦文化园等提档升级,培育丝绸产品集聚消费场景,常态化打造丝绸文化市集。同里古镇入选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吴江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入选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平望京杭大集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平望·四河汇集图景加速呈现。

数字赋能,迈向新丝绸之路。依托数字技术,对丝绸文化资源进行数据采集、加工、挖掘并提供数据服务,苏州湾数字艺术馆加速建设,喜马拉雅运浦拾光众创空间、远见数字文化产业基地落户吴江平望,黎里古镇入选中国十大纪录片推动者名单。构建丝绸产品数字人民币消费实践生态圈,推动丝绸消费场景实现数字人民币全覆盖。连续3年举办中华杯·时尚盛泽数字艺术运用设计大赛,以丝绸面料作为创作载体,开发数字艺术图案和运用场景,推动数字化设计在服饰领域升级运用。谋划制定丝绸纹样数字化实施方案,以丝绸纹样样本及丝织物为重点,加快开发在线归档、存储管理、数据内容标注、知识图谱构建以及数字编研与展示等功能,建立丝绸纹样数据库,筹备丝绸纹样数字艺术展。

(作者系中共苏州市吴江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臧金露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