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徐州的云龙湖倚着云龙山,云龙山蜿蜒起伏,远远望去像一条巨龙,横卧在美丽的云龙湖畔。《古文观止》里有一篇《放鹤亭记》,记录了苏轼在云龙山清远闲放、超然尘世之外的归隐生活。
云龙湖与云龙山相互辉映,因刚下过一场小雨,山显得更加苍翠幽深,带着一丝凉意。一阵微风吹来,湖面泛起一波波细小的涟漪,岸上的垂柳,也跟着婆娑起舞,显示着她的妩媚。
美丽的湖中路,像一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把云龙湖分成东西两部分。这条玉带般的湖中路,就像杭州西湖的苏堤,湖心岛掩映在绿树丛中,好像一条海豚卧在水面上。明净的湖水倒映着绿岛和白云,好一幅明净的画卷。湖东岸的刘备泉、季子挂剑台、汉画像石艺术馆等人文遗迹和自然景观,每一处都有着历史的影子。
宋代苏轼《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二首》:“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云龙湖的东面紧挨着连绵起伏的云龙山,云龙山有九节山峰,山上林木茂密,绿树成荫,好像一条绿色的巨龙看守着云龙湖。湖依着山,山环着水,青山碧水,相映成趣。
湖中有座泛月桥,是古彭少见的廊桥形式,桥与湖水中的倒影组成满月,东连鹤鸣洲,西接苏公岛,两端各有两座四角亭阁。内置石台石凳,用指敲击,可发出清脆铿锵的叮叮声,不绝于耳。站在这座百米廊桥上远眺,能依稀看到一座似杭州西湖的断桥。走近一瞧,果然叫云龙湖断桥,是为纪念宋代大文豪苏轼而建,又名苏公桥。
云龙湖东靠云龙山,西依韩山、天齐山,南偎泉山、珠山,三面环山,一面临城。其原名“石狗湖”,形成于北宋。苏轼任徐州知州时,时常带着随从游览云龙山、云龙湖。站在山上,放眼眺望,一片洼地,犹如一条大沟,其沟三面环山,一面临城。苏轼《答王定民》诗中曰:“笔踪好在留台寺,遥知旗队到石沟。”台寺即台头寺,石沟指云龙湖。石沟湖有着千年的历史,后来讹传为石狗湖。相传在湖边住着一位老石匠,老石匠养一条相依为命的大黑狗。一天大黑狗被一财主打死,剥其皮为自己治病。老石匠悲痛之余,跑到云龙山上找了一块大石头,按黑狗的模样刻一石狗置于湖边,石狗不仅能看家护院,而且湖涝时能吸水,湖旱时能吐水,百姓旱涝保收,石狗成了神狗。人们为纪念石狗,就把这湖叫石狗湖。
放眼远眺,只见云龙湖的东南方是叠翠连绵的群山,湖水清澈,群山倒映在湖水之中。站在云龙山上俯视湖水,湖水似一块碧玉,湖中的美景尽收眼底,令人胸襟豁然,心旷神怡。
月光下的云龙湖,更是迷人,柔和的月光洒在湖面上,湖面上漂浮着几只小船,在月光下显得那样安静。
民间传说“山出云气,蜿蜒如龙”。因山峰有九节,高低起伏,状如一条卧龙,故名云龙山。又传说汉高祖刘邦起事前曾入此山,其妻吕氏遍寻无着,后观天象,见山中有云龙之气,入山,终于寻得,因而山名云龙。公元前206年,刘邦途径丰西泽斩白蛇,举义旗,宣布抗秦起义,隐匿于芒砀山、云龙山之间。
沿着山上小径,走向人迹罕至的东坡石床,东坡石床便是当年先生贪杯醉卧之怪石。如今冈头石头仍在,只是大多数掩映在青松翠柏灌木丛中。我偃卧石床,仿佛宋朝的阳光洒下来,想造个婉约宋词的梦。再往东南行,一条较长的石坡道,被踩得光滑如镜,在“跨云阁”主峰,北眺九里山,两千年前楚汉鏖战的古战场就在眼前,西览云龙湖,澄澈明净似碧玉,东望黄河故道,如丝带柔婉,城中高楼变小,街极细,行人是一点,蠕蠕地动,时有风,瑟瑟作响,犹如音乐自天而降,整座山在沉默,似乎在孕育着什么。
云龙山上放鹤亭始建于宋神宗元丰元年,是隐士张天骥所建。张天骥自号“云龙山人”,苏轼任徐州知州时两人结为好友。山人养了两只仙鹤,每天清晨在此亭放飞仙鹤,亭因此而得名。苏轼曾写过《放鹤亭记》,笔下的云龙山景色变幻莫测、引人入胜,还称赞了张山人的隐居生活,塑造了一个超凡逸群的隐士形象。
毛泽东也曾来过云龙山,并背诵《放鹤亭记》里的佳句:“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现在的放鹤亭为清末重建,匾额上“放鹤亭”三字乃苏轼手迹。从放鹤亭旁的石栏放眼,大半部分徐州尽收眼底。云龙湖中波光粼粼,它仰望云龙山,又俯视云龙山。微风习习,仿佛看见苏公与张山人仍坐在泉边侃侃而谈,云龙山在聆听。
最美不过云龙山,最美还是云龙湖,怎么看都不为多,怎么写都不为过。徐州这座美丽的古城,湖山美景做伴,波光潋滟相随,在这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作者单位:丰县电视台)
责任编辑:高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