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太空:全球太空发展新态势

发布时间:2018-05-07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张京男    

当下,太空探索不断深入,新兴太空大国快速崛起,世界太空发展呈现出新态势:太空力量成为绝对的大国重器,全球太空力量格局发生变化;各大国均将太空置于国家战略制高点,既凸显军事意义,又高度重视其在经济领域的推动作用;太空合作仍是当前发展的主流。

太空领域大国重器频出

目前,围绕大中型和重型火箭、空间站与飞船、深空探测器的研发,主要太空大国从简单比拼发射航天器数量转向航天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的竞争,进一步升级太空竞争的广度和深度。

美国太空事业全方位快速发展。在运载火箭领域,不仅拥有可用于军用卫星发射的宇宙神5、德尔它4等大中型运载火箭,还凭借成功实现一子级回收的猎鹰9火箭稳稳占据国际商业发射市场;在研的猎鹰9重型和SLS火箭将承担未来载人深空探测以及外星球驻扎等任务;成功实现陆上、海上回收的SpaceX更预示着火箭不再是一次性工具,将更廉价、更环保。在空间站和飞船领域,美国政府与商业公司合作,不仅计划在2024年将国际空间站交予商业公司运营,更重启新型飞船计划,在深空探测领域,美国不仅向太阳系内的水星、金星、火星、土星、木星、冥王星发射多个探测器,更向太阳系外发射了“星尘”号彗星探测器、“旅行者”号星际探测器。

曾经的太空霸主俄罗斯受限于经济实力,不得不在太空领域采取集中资源确保优先项目的策略。根据2016~2025年俄联邦航天计划草案,“安加拉”运载火箭携带新一代载人飞船的飞行试验,东方航天发射场2023年承接国际空间站发射任务及“共振”太阳、在轨卫星集群、“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测和月球研究等基础航天研究项目,发射5个月球探测器和3个国际空间站新舱任务被确认为优先项目。

欧盟由多个小而强的国家抱团发展,优势显著。在运载火箭领域,研发出成本低、模块化程度高的“阿里安”6运载火箭,并将取代曾经一度占有全球商业发射市场一半份额的“阿里安”5火箭。在深空探测方面,欧洲航天局发射了以“罗塞塔”彗星探测器为代表的深空探测器,并拥有大型望远镜等世界顶级的空间探索设备。

作为新兴大国,中国活跃于世界太空舞台,取得显著的成绩。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长征5号投入使用,设计芯级最大直径可达10米级的长征9号正待立项研制、验证;载人航天工程现已全面转入空间站建造阶段,预计2022年建成中国首个空间站;探月探火工程也紧锣密鼓展开,计划2018年发射嫦娥五号执行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完成探月工程的绕、落、回三步走,计划2020年发射火星探测器,执行到达、软着陆、地面巡视等任务。

日本、印度也积极制定本国太空发展战略,正成为不容小觑的太空力量。日本于2015年出台未来10年的“新宇宙基本计划”太空政策,2017年公布最新版基本太空政策路线图大纲。印度凭借“孟加里安”火星探测器成为亚洲第1个成功探火的国家。

竞逐背后的“硬”考量

政治宣示。当一个国家在太空领域中实现某个首次重大突破,或者到达人类从未到达过的太空疆域,象征着这个国家的科技实力达到了极高水平,在全球科技与政治的话语权也将大幅提升。各国对太空事业的不懈追求,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一种政治宣示,证明国家能够引领人类在高精尖的太空科技领域不断前行,不断突破。

战略威慑。在现有技术状态下战略导弹即为太空战略威慑。当前在役的美国“民兵”3陆基战略导弹、“三叉戟”潜艇发射战略导弹,法国M51潜艇发射战略导弹,俄罗斯“撒旦”陆基战略导弹、“白羊”-M陆基机动发射战略导弹、“布拉瓦”潜艇发射弹道导弹,以及中国东风系列战略导弹,都是国家战略型装备,更是确保本国在国际政治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国之重器。

战略防御。太空发展中的战略攻与防往往是齐头并进。美国的天基红外卫星、分布在地表的X波段雷达等可对他国战略进攻型装备进行不间断监视侦察,是重要的空间态势感知系统,与其盟国建立的“宙斯盾”“萨德”“大卫投石索”等多层导弹拦截系统一起,发挥着“千里眼”和“顺风耳”的作用。俄罗斯与我国在这方面也都拥有着坚实的装备力量。

战略制天。太空是军事发展的新高地。谁控制了太空,谁就取得了战略性的优势。美国目前在战略制天方面走在世界最前列。在深空探测器返回技术基础上,美军在研的X-37B轨道再入大气飞行器,可在地球上空灵活变轨,执行对地侦察、对卫星侦察以及多种不可预测的军事任务。其它国家也在大力投入部署,力求在太空这一新领域保持竞争力。

重视太空事业“软”价值

孕育航天工业体系。世界各航天强国都拥有实力雄厚的世界级宇航公司。美国打造出了洛马公司、波音公司、诺格公司、SpaceX公司;俄罗斯建立了庞大的航天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由俄航天局统一领导;欧洲通过频繁的重组与整合,打造出了空客集团、阿里安集团、泰雷兹阿莱尼亚航天公司等;三菱重工支撑着几乎整个日本航天工业;在印度太空研究组织领导和扶持下,印度Antrix宇航公司逐渐壮大;航天科技集团与航天科工集团已成为中国航天工业的两大支柱。

太空技术民用化。太空技术的民用化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广泛的便利条件。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国际海事卫星组织通过租用美欧GEO通信卫星,构建起全球第一个商用的海事卫星通信体系,为海上船只提供优质的船站通信、便携电话终端通信等服务。数字卫星电视则是另一个更为人熟知且运用广泛的太空技术商业转化应用。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等技术未来将更广泛用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使人类走向更加数字化、信息化的未来。

商业太空渐成全球新产业。随着太空科技的发展成熟和军用能力的不断转化,商业太空近年来呈现暴发之势。2017年底,摩根士丹利出台“太空颠覆系列”报告,观察到如今太空领域已划分为卫星发射、卫星互联网、深空探测、月球登陆、地球观测、小行星采矿、太空碎片、太空旅游、太空研究以及太空制造等11个子行业,全球约有90家私营公司正“处于颠覆太空产业的最前沿”。商业太空将是全球航天事业的新起点,预计未来将演化出更多的产业方面的重大变革。

对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而言,太空探索都是投资、难度、风险皆大的工程,在全球范围内整合技术、专家和资金,开展国际合作,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合则强,孤则弱”。太空领域的国际合作,必将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系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战略规划与政策研究部副总师、高级工程师)

责任编辑:何 乐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