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新时代的大国科技外交

发布时间:2018-03-08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张翼燕    

近些年来,科技外交在世界范围内益发受到重视,中国更是迈出主动布局的历史性步伐。无论是G20杭州峰会,还是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峰会,都留下了鲜明的科技创新印记。科技外交已经成为我国总体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技外交正日益走向外交战线的最前沿,展现大国实力,传递中国关切。

科技外交是科技与外交的有机结合

科技外交并不是一个新现象。早在1723年英国皇家学会即设立了外交秘书一职,比内阁中外交大臣的任命还早约60年。一般来说,科技外交主要涵盖以下三部分。

“外交中的科技”(Science in Diplomacy),既外交政策制定过程中应纳入学术界的建议。要想解决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着一系列全球性挑战,如新兴疾病、能源短缺、气候变化、水资源持续性、自然灾害管理、食品安全等,离不开科技创新下的国际协作与全球治理。因此,科技与外交的结合是一种必然。为解决这些共性难题,外交政策的制定者需要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科学专业知识或得到科学界的支持。例如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成立,用以支持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

“外交为科技服务”(Diplomacy for Science),即以外交促进国际科技合作。随着全球范围内科技与创新能力的增强,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国际合作网络。很显然,在凭一国之财力和人力无法实现的大目标上,应采用共同投入、成果分享的共赢模式。许多国家在双边峰会上把科技纳入重要议题,并签订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为科技合作提供保障。大科学工程“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所开展的工作鲜明地体现出外交活动对科学事业的重要性。10个成员国摊缴项目成本,超过20个国家的约100个组织参与设计和开发,南非台地高原沙漠地区和西澳大利亚莫奇森郡由于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被选为共同主办地点。这些都离不开行之有效的外交活动。

“科技为外交服务”(Science for Diplomacy),即以国际科技合作改善国家间的关系。由于科技活动本身所具备的客观、中性和开放等特性,可作为外交政策工具起到独特作用,特别是在常规外交手段失效的情况下,科技交往可用于缓和僵化或冷淡的外交关系。法国考古研究的国际合作就是一个通过科技打破外交僵局的典型案例。2012年,法国通过考古项目,开始与利比亚重建交流渠道。更早前,考古研究也成功担负起法国打破与伊朗等国外交“瓶颈”的重任。

世界主要国家科技外交实践

认识到科技外交在发展科学技术和外交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世界主要国家从国家战略乃至全球战略的高度,纷纷制定科技外交和科技国际化战略。

美国是最早提出并实践科技外交理念的国家。1999年10月美国国务院便发布报告《科学、技术和卫生在外交政策中的全面深入》。2000年起设立国务卿科技顾问一职,职责是确保科学技术问题能正确地纳入国务院的外交政策中。2009年,提出“卓越研究基地”计划,与穆斯林世界广泛开展科技合作项目,并首次设立国家科学特使,利用著名科学家在科技界的名望和资源,支持政府的全球大外交布局。2015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发布报告《 21世纪外交:让科技覆盖整个国务院》,提出要将科技文化融入整个国务院,成就“21世纪的新型外交”。

日本将科技外交上升为国家战略。2008年5月,日本综合科学技术会议(CSTP)发布了《强化科技外交战略》的报告,确立推进科技外交的基本框架。2009年6月,CSTP成立科技外交战略特别工作组,2010年发布“坚韧——头脑”报告,指出科技外交具备振兴日本的战略意义。2011年8月,《第四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发布,正式把科技外交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2015年9月24日,设立“外务大臣科技顾问”一职,以及由具有国际视野并且熟谙科技政策的专家、管理人员共同组成的“科学技术外交推进会议”,作为最高战略决策层。在外交战略布局中,日本非常重视利用科技合作恢复和拓展其在亚洲国家的传统影响力,先后提出“东亚科学&创新区域倡议”“e-亚洲联合研究计划”。

法国于2012年发布《法国科技外交战略》,明确提出将根据当今世界形势,加大对科技外交的倚重。其目标是推动科技界为世界科学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更有效地应对全球挑战,主要措施包括鼓励科研人员国际流动,支持法国企业国际化等。

西班牙于2016年发布《科技创新外交》报告,指出科技外交是国家的品牌工具,是构成公共外交的核心要素,应支持与重大国际挑战相关、特别是对国内社会具有深刻影响的研发创新活动,推动企业研发创新以加强国际领导力。更值得关注的是,该报告首次提出“科技创新外交”概念,切合当下创新发展成为统领全球经济的关键要素的时代之变,进一步延展“科技外交”的内涵,融入“创新”维度。

中国科技外交迈上新台阶

开展广泛的政府间科技合作。目前,我国已与世界上158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签订了112项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在50余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驻外使领馆派驻了科技外交官。与英、德等国签订了双边创新合作新机制。中国科技部与德国联邦教研部合作制定《科技创新共塑未来·德国战略\中国战略》,框定双方科技创新合作行动领域,实现双方战略协调与对接,赋予世界双边科技创新合作新范式。

谋取全球创新网络新位势。我国设立形式多样的专项计划与基金,投入大量的国际科技合作经费用以支持政府间科技合作、重要的技术引进、国际大科学工程等,取得了一系列佳绩。从参与者到组织者,我国积极牵头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2016年9月25,中国“天眼”FAST正式启用;2018年1月中国5G技术研发试验正式进入第三阶段,标准、研发与试验将同步开展;以华为、中兴等为代表的企业不断走出国门……中国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一极。

发挥科技外交重要的软实力作用。配合我国外交布局,围绕大国、周边、多边等关键多边和双边关系,中国积极拓展科技外交辐射面。不仅建立“中美创新对话”、“中欧创新对话”等服务于大国关系的全新双边沟通机制,更启动了“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深入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科技创新合作。2018年1月,中国外交部派遣北极事务特别代表参加2018北极前沿大会,与参会的各国科学家和外交官一起,展开“科技外交”、传递中国关切,构建北极事务全球治理的务实参与机制。

积极承担全球治理中的大国责任。十九大报告在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时指出“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在讲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强调“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后,我国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参与者的立场和承诺不变,通过引导以环境和能源为主题的系列国际科技合作,实现对全世界的责任担当。2017年8月,第八届全球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推动全球向清洁能源经济转型。

(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政策与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何 乐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