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主流的治国理政理念

发布时间:2014-12-19     稿件来源:《群众 • 大众学堂》     作者:陈 来    

 

以人为本、以德为本、以民为本、以合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主流的治国理政理念。中国传统价值观有着不同于西方的鲜明特色。

第一是以人为本。全世界古代文明的文化都是以神为本,中国早期历史在商以前也是以神为本,但从西周开始,从周公封于鲁开始,他的思想就从以神为本的文化开始转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西周时期开始有一种思想,说神依人而行,是依靠人存在的。

为什么有这样的思想?当时有这样的观点:依靠人的祭祀,神才存在,没有人的祭祀,神就没法存在。这就是说人世是神世的根本。这种思想在西周得以发展,形成了西周文化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特色。这就是中国人以人为本思想的最早起源。

春秋后期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绝大多数都是以人为本的。只不过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同时又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对人世的发展、协调、整理有不同的理念,但坚持人世优先,这是大家共同的想法。比如春秋的时候,有的思想家就提出,天道远,人道迩,迩就是近的意思。孔子其实也讲了类似的话,敬鬼神而远之,就是说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人世上。

为什么要敬鬼神?我想从孔子的角度来谈,他承认神灵的存在,但神灵对人的作用有多大,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通过敬神,保留人的一种敬畏感。在一个古老信仰的传承下,虽然我们今天强调人世,但依然要保留一份对更高存在的一种崇敬和神圣感。为什么中国古人在政治管理方面积累很多智慧?是因为很早中国人就把主要的精力投放在人世的管理上。

第二是以德为本。这是儒家政治哲学的核心内容。其纲领在《大学》中已有阐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下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此可概括为三纲八目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指统治者以德配天,以德治国的最高目标和纲领,而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简言之,就是修己安人齐家治国平天下。君主要修德,以德治国,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主张德教,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中国古代的主流治国理政理念中,孔子的思想有很大影响,这就是以德为本。

第三是以民为本。《尚书》中已有民为邦本的思想,邦就是国。在《尚书》里边,应该说有不少这样的思想。到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一个在比较中的价值选择。在孟子以前虽然有民为邦本的思想,君王还是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可是在孟子所表达的政治里面,君为轻。不管是君王也好,还是他的王朝也好,都比不上人民重要。这样一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反映了我们中国古代主流的治国理政的重要方面。

第四是以合为本。以合为本的合,就是强调统一性,在国家的层面就是统一而不能分裂,它最高的表现就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今天我们强调的价值观,讲中国人的理念,必须也有一个更高的视野。党的十八大报告里,特别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这非常重要。我们在讲发展时,一定要考虑生态文明的建设、维护和涵养。这一点与我们古老的思想资源结合起来,就是讲天人合一,中国人都趋向于合,而不倾向于分。人与自然的统一,天人合一;多民族融合统一,也是一样。中国从政治、从治国理政再往上提高一层,我们叫天人之学、天人之际,这涉及哲学的宇宙观,就是注重合,不注重分。

如果我们把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近代文化、西方近代的价值观作为一个比较的对象,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念跟西方近代相比,有很大不同。

第一个特点是责任先于自由就是很强调个人对于他人、对社群,甚至对自然所附有的责任。责任意识非常强。我们讲以天下为己任,孟子就讲过了。古人在汉代就明确要以天下为己任,己任就是责任。从古代先秦的君子到汉代的士大夫,有一个很突出的责任意识,就是对天下的责任心。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汉代思想家到宋代的士大夫,代表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忧乐以天下为先后,就是我们历史上最典型的例子。

第二个特点是义务先于权利西方近代社会非常强调个人的权利,但我们儒家思想里,强调的是义务。梁漱溟,他在山东做过乡村建设运动实践,在这个实践里边,给他感触最深的就是中国人和人的关系,义务为先,互相承担义务,这是中国人伦理的一个特色。我们今天讲中国人的伦理,就特别强调义务感。当然这是一个开放的义务感,决不仅仅指一个人的家庭义务。家庭义务是必需的,义务还要从家庭放大,从家庭可以放大到社区,从宗族(就是古代社区),再到郡县、国家、天下。中国人的伦理观念,特别强调义务感,而不是伸张个人的权利。

第三个特点是群体高于个人西方的人本主义更多的是以个人为本,但是我们中国的以人为本,不是讲的以个人为本,还是以群体为本,所以群体是高于个人的。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群体先于个人,这是中国人古代价值观的特色。中国人的群体意识非常开拓,不是一个小团体主义,一个地区主义。中国人以天下为己任,很早就超越了地方局限性,是大天下情怀。《论语》里讲,四海之内皆兄弟。《礼记》说以天下为一家。如果说家是中国人的基本观念,家庭关系是中国人的基本关系,中国人早就把这个的概念、的关系扩大、扩充了。

第四个特点是和谐高于冲突看看文化史会发现人类的文化里充满冲突,充满斗争、流血。但中国文化更强调和谐。西方的文化强调个人,总以自我为中心,克服别人、占有别人,排斥异教。所以西方历史上的宗教战争非常残酷,但中国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宗教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它的根源都是在西方和西方文化。近代日本也是接受了西方的帝国主义文化,在东方侵略。所以我们从价值观来讲,因为中国传统的理念,也体现在处理和周边国家关系上。历史上,当然我们也有个别帝王发动侵略战争,但总体讲,这些皇帝的作为是违反中国的主流价值观的,在主流价值观中是受到批判的。中国是以安土睦邻为先,总体来讲,我们强调和谐高于冲突。

中国传统价值观中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群体先于个人,这个先于今天还要坚持,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特色,我们没必要跟西方人一样,什么都是个人权利为先,伸张个人的要求为先。但对这一点不能极端地理解:比如责任先于自由,但完全否认自由是不对的;义务先于权利,但完全忽视权利,也是不对的;群体先于个人,但不尊重个人、不关心个人,这也是不对的。如果我们想把传统价值观的传统转化,加以发展,我们要坚持这些,但是同时我们也要关注那些被先于的内容。

儒家的以民为本,今天我们还须坚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从中国发展现实来看,要坚持以民生为先。古代的以民为本的思想,它也有它的一些偏向,就是民生比民主重要。今天要将此加以现代性的转化,法制建设要加强,民主建设也要加强,要扩充社会主义民主,保障大家的权利。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我们今天如果把传统价值观加以发展,我们在坚持民本、强调民生的同时,也要注重民主。

要辩证地看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儒家思想强调社会和谐,是比较重视公平和平等的。我们社会的价值观认为平等比富有更重要,就是平等比财富更重要,所以不患贫、不患寡,患不均、患不安。经历了文革,经过了人民公社时代,我们知道,对均平的追求,不能变成只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完全忽视社会发展。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允许财富和对财富增长的追求,也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当然我们最终是要走向共同富裕。要正确、辩证地理解平等和财富在发展中的差距。这既是个价值理念的问题,也是个辩证把握的哲学观念问题。

(作者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