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荟萃

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高校要着力提升科技支撑力(有的放矢)
发布时间:2024-12-11     稿件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贺祖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强大的科技支撑力是教育强国的重要特征,也是教育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体现。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有条件也有责任不断提升科技支撑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自身贡献。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引发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浪潮正在全面塑造人类社会的新面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的决定性因素,是国际竞争制高点,而各国高等教育都在这一国际竞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也进入普及化阶段。同时要看到,我国高等教育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还不够牢固,特别是高等教育在科技支撑力上仍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培养的能够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的拔尖创新人才数量还不够多,在发展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方面还存在不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高校要加快提升科技支撑力,需要从战略、制度、人才等方面多管齐下。

  在战略上要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要坚持系统观念,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高校科研创新的策源能力,在产业共性技术、“卡脖子”技术、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强化有组织科研攻关,产出一批有影响力的高质量科研成果,解决国家和区域发展所需。优化教育布局,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科学合理调整优化专业资源配置,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强化校企科研合作,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搭建高端基础研究平台,全面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促进专利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在制度上要持续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提升科技支撑力,必须坚决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要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完善科研评价体系,探索代表作制、中长期考核评价改革。深化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改革,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完善和优化基础科学研究支持体系,推进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探索建立长期稳定的国际学术交流机制,不断增进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

  在人才队伍上要引育高水平科研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创新靠人才。没有科技人才,高校的科技支撑力就无从谈起。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凝练方向、引领发展的重要作用,构建衔接有序、结构合理的人才团队和梯队。进一步加大科研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引进力度,加大对青年教师的政策性扶持、科研能力培养和科研业务支持力度。以解决重大科研问题与合作机制为重点,对科研团队实行整体性评价。设立科教协同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形成科教协同和产学研协同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为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