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有事好商量”是协商思维的鲜活表达,其核心内涵在于通过广泛协商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促进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有事好商量”根植于中华文明的历史深处,形成和发展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宝贵成果,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智慧,展现出独特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有事好商量”是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创新性表达。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九州共贯、多元一体、求同存异为核心内容的优秀政治文化,是中华政治文明的智慧结晶,积淀着深沉的精神追求。区别于强调冲突对立的政治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崇尚“和合共生”,重视广开言路、兼收并蓄,达到“天下共治”的大同理想。在古汉语中,“商量”的本义是心理动词“估量、权衡”,后逐渐演变为言语动词“交换意见”。唐代《贞观政要》中就有“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的表述。千百年来,凡事都着眼大局,在理性沟通的基础上凝聚共识、和衷共济、团结协作,最终切实解决问题,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广泛商量实现对各方力量的有效动员,深入了解民情、顺应民意、契合民利、赢得民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党开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传统,‘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关联”。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有事好商量”的古老智慧有力地巩固了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促进了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发展,彰显了穿越时空的珍贵价值。
“有事好商量”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思想的中国化表达。“有事好商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把民主政治与人类的彻底解放结合起来,从价值与真理的辩证统一的高度揭示了民主的本质内涵和实现方式,为发展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提供了科学思想遵循。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的主体,“必须使国家制度的实际承担者——人民成为国家制度的原则”。人与人的普遍交往、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有机统一,是构建真正共同体的关键,而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就是商量。中国共产党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把“有事好商量”运用到国家治理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本质上就是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实现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与人民意志的统一。充分反映人民诉求、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牢牢把握住人心这一最大的政治。
“有事好商量”是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实践的制度化表达。“有事好商量”形成和发展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无论是领导革命、建设还是改革,中国共产党始终在人民内部各方面进行广泛商量。商量的过程就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就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过程。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商量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人民,运用范围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环节贯通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的全流程,核心原则是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以商量精神为核心的有效表达和共同参与,是实现个体与集体、社会与国家之间的积极有效互动的前提基础。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强化与各方力量有效连接、共同整合,在广泛商量中正确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将共同利益与部分利益结合起来,不断回应人民群众提出的各方面诉求。
“有事好商量”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一国两制”等一系列制度的构建与运行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等体现“有事好商量”的制度安排,不仅赋予政治社会生活以生机活力,而且在弥合利益纷争、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上发挥着重要功能。实践充分证明,“有事好商量”促进了大团结、大联合,有力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
“有事好商量”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性表达。“有事好商量”蕴含着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等解决国际争端的智慧。今天,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不断加重。面对前所未有的共同挑战,任何个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命运与共的人类社会,只有坚持对话与合作才能避免走向分裂与对抗,只有坚持在开放包容中走向繁荣才能避免陷入萧条,只有坚持在交流与互鉴中增进互信才能避免文明隔阂与冲突。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从“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价值理念出发,提出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对世界好、对世界各国人民好,要由各国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说了算,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我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全球事务由各国人民商量着办,积极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构建多方参与、平等对话的国际治理体系,积极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用“对话理性”替代“对抗逻辑”,用“过程共识”替代“结果强制”。在我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中,平等合作、开放包容、对话协商始终是核心主张。以商量促和平、谋发展,在商量中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的共识,有利于找到各国利益交汇点、扩大共同利益覆盖面,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贡献。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