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第一资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部署,提出要“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高校是知识创新的摇篮,科研院所是科技攻关的前沿阵地,企业是技术转化与市场应用的主体,三者之间的人才高效交流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关键所在。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能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有效激发社会各界创新活力,对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直以来,江苏积极打通人才交流壁垒,创新人才交流形式,形成了“江苏行”“科技镇长团”“科技副总”等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经验做法。
打造促进多层次人才交流的“江苏行”系列活动。2019年10月,江苏首次联合全国大院大所,举办“全国百所高校院所江苏行”,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发起成立“江苏暨全国百所高校院所人才合作联盟”,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先后举办“先进科技成果转化‘江苏行’”“顶尖科学家江苏行”“百名海外博士江苏行”“沪上菁英江苏行”“美国青年江苏行”等系列活动,促进江苏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和人才交流。
组建推动产学研高效贯通的“科技镇长团”。“科技镇长团”自2008年启动以来,通过选派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到基层挂职,促进高校院所与地方的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通过将高校院所科研成果与地方企业需求相结合,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截至2024年9月,江苏“科技镇长团”已组建十七批,并打破区域组团惯例,由“县区组团”转型为“产业组团”,将来自全国各地的“教授团长”“博士团员”从高校、科研院所引向产业,聚焦企业需求和产业需要,精准“把脉开方”,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选聘促进科技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科技副总”。科技副总是江苏首创的一项引才机制,由来自全国各地高校院所的教师、专家带着技术、团队到江苏企业兼任技术副总或副总工程师,为企业突破科技创新瓶颈精准“把脉下药”。自2013年启动以来,已分11批次从全国492家高校院所选聘9780名科技人才,到8140家江苏企业兼任技术副总、副总工程师等。“科技副总”为企业带来了产学研合作成果,也反哺着高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形成了产学研合作共赢新局面。
人才交流合作是促进江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人才交流合作仍存在政策引导不足、信息不对称、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等堵点难点,需要从加强政府组织引导、加快主体模式创新、强化数智技术支持和优化人才保障机制等四方面发力,畅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
加强政府组织引导。一是构建“旋转门”机制。鼓励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双向或多向兼职。支持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或挂职,将企业实践经历纳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建立企业技术人员到高校、科研院所担任产业教授或研究员的机制,促进互动交流。成立专门管理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兼职人员,确保“旋转门”机制有序推进和各项政策有效落实。二是强化人才交流资金保障。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对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企业给予增值税、所得税减免,对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转让收入给予税收优惠。鼓励金融机构提供低息贷款、风险投资等金融支持,帮助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推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三是优化人才交流生态环境。建立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提供优质的创新创业服务,如技术转移、创业投资、知识产权保护和创业孵化等服务。支持建设科技园区、概念验证中心、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提供良好人才交流环境。聚焦我省“1650”现代化产业体系和“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组建人才联合体。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科研项目和合作研究,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国际影响力。
加快主体模式创新。一是加强高校人才实践培养。开展“定制+实践”培养,与企业合作开展定制化人才培养,根据企业需求设计实践课程和培养方案,邀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开拓“江苏行”学创赛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邀请专家评价指导,促进高校人才与企业高层次人才的交流。二是发挥科研院所专业优势。推进科学仪器设施向高校和企业开放共享,降低高校和企业科研成本。提供专业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建立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向政府、高校、企业提供科技成果发布、展示、交易和评估服务。在科研院所设立专职技术经理人岗位,负责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三是开发企业实践应用资源。鼓励企业为高校、科研院所提供概念验证和产品测试环境,确保实际应用的可行性和可靠性。聘请高校和科研院所知名专家教授作为技术顾问,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建设高校、科研院所实习和就业基地,为高校学生提供科研实习和职业发展机会。四是共建联合创新平台。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出资建设联合实验室和联合研发中心,共享科研设备和资源,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共建产学研合作部门,负责宣传、指导、协调和管理三方人才参与合作项目,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
强化数智技术支持。一是开发数字智能工具。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人才和项目智能匹配。开发项目交流智能助手,帮助用户进行项目管理和任务分配。提供在线协作工具,如项目管理软件、在线文档编辑器和视频会议系统,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多方远程协作。利用大数据分析,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推荐合适的企业岗位和项目。二是建立虚拟实验室。提供在线实验和仿真环境,建设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产学研合作数字孪生系统,整合不同机构的实验资源,如实验设备、数据集和文献资料,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人员进行跨机构合作,共同远程在线开展科研项目和实验研究。三是建立数字社区和论坛。搭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互动平台,包括论坛、博客、大模型问答等模块,用户可以分享经验、提出问题和寻求帮助。定期举办专题讨论和线上沙龙,围绕特定主题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建立用户反馈机制,收集用户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平台功能和服务。
优化人才保障机制。一是提供知识产权和法律支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专利申请、版权登记等服务,保护人才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帮助人才解决合作过程中的法律问题,降低法律风险,保障各方权益。建立信用评价机制,对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和机构进行信用评价,建立信用档案,对失信行为进行记录和惩戒,维护良好的合作秩序。二是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构建多元化平衡评价体系,对企业人才的实践经历、高校人才的科研成果、科研人才的技术转化能力等指标进行平行替代。设立联合奖学金,奖励在科研项目、技术创新、实践应用中表现突出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三方人才。三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便捷的社保转移机制,确保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不同机构之间流动时,社保关系能够顺利转移和接续。建立统一的公积金制度,确保人才在不同机构之间流动时,公积金账户能够顺利转移和接续。提供完善的退休保障,确保人才在退休后能够享有稳定的生活保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作者系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卓越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字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江苏国际知识产权学院院长)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