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强富美高 | 生态建设

聚焦建设美丽中国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2024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4-12-08     稿件来源:《 中国环境报 》    

   

 

 

  

  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 

  奋力推动美丽中国省域先行 

  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胡伟 

  浙江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是最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最先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省份之一。从绿色浙江、生态浙江,到美丽浙江,我们沿着近平同志擘画的“八八战略”蓝图,坚持将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治本之策,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聚焦责任化,率先实现河长制、林长制等全覆盖,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制度,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

  二是聚焦市场化,发布首部省级GEP核算标准,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打造“蓝色循环”治理模式,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互动并进。

  三是聚焦法治化,全面构筑生态环保领域“1+N”法规标准体系,打造新型环境准入制度,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构筑规范高效的监管治理格局。

  四是聚焦一体化,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健全污染联防联控、环评集成改革、横向生态补偿等制度,打开共保联治新路径新模式。

  五是聚焦社会化,率先设立省级“生态日”,创新实践“绿色亚运”“无废亚运”等公众参与模式,营造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下一步,浙江将持续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聚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数字生态文明建设;聚焦缩小“三大差距”,加快构建生态惠民长效机制,努力建成更高水平的生态省,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浙江新篇章。

  凝心聚力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奋力谱写美丽中国甘肃篇章 

  甘肃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雷思维 

  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于历史、立足当下、面向全球、着眼未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和现实相贯通,系统阐释和科学谋划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目标任务、总体思路、重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思想财富,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绿色密码”。

  党的十八大以来,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视察甘肃、四次面对面指导,都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要求。甘肃省委、省政府深入践行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用新思想指导新实践,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底线任务来推动实施,全省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黄河甘肃段生态功能出现积极变化,长江流域水源涵养功能明显增强,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明显,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下一步,甘肃省委、省政府将深入学贯彻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切实履行好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全面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着力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能力,厚植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底色,久久为功建设美丽甘肃,努力让大美陇原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民生活更幸福。

  坚持系统思维 注重协同增效 

  以改革之力筑牢西北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 徐耀 

  党的十八大以来,近平总书记三次亲临宁夏考察,赋予我们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使命任务,要求“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牵引,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宁夏作为全国唯一全境地处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片区、“三北”工程建设区“双覆盖”的省份,始终坚持以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决扛起维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科学统筹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生态环境治理水平稳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区地级以上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连续7年保持在83%以上,黄河干流宁夏段连续7年保持Ⅱ类水质出境,在中央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连续两年获得优秀等次,实现历史性突破。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贯彻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牵引,对标近平总书记“积极谋划和推进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指示,自觉站位全国生态大局、黄河流域全局,把保护好“一河三山”生态环境作为谋划改革发展的基准线,自觉在党中央改革大局下谋划和推进宁夏特色改革,确保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改革,确保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宁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保护和永续利用自然资源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自然资源部综合司副司长 刘洋 

  自然资源部深入学贯彻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深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

  一是严格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体系,探索对特殊功能区实施差别化政策。严格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五级三类四体系”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总体形成,推动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优化。

  二是落实全面节约战略,推进自然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坚持严控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率,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自然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三是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总结推广“厦门实践”经验,推动生态保护修复,实施“中国山水工程”,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夯实生态安全基础,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

  四是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维护资源资产权益。健全自然资源法律体系,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优化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动自然资源资产科学高效配置。

  五是深入学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着力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制定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要改革举措的总体方案,有序有力推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自然资源高效利用制度、生态保护修复制度、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

  深入学贯彻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加快复苏河湖生态环境 

  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副司长 张鸿星 

  水利部坚持以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持续深入学领会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全面深化水利改革任务,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近平总书记“让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的重要指示,将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纳入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六条路径,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强化水资源节约、配置、调度和保护,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加快河湖生态环境复苏,推动我国河湖面貌实现显著改善。

  一是落实节水优先,实施国家节水行动,不断加大节水工作力度。

  二是坚持空间均衡,加快构建国家水网,持续优化水资源配置调度。

  三是坚持人水和谐,实施“一河(湖)一策”,大力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

  四是坚持综合施策,持续推进华北地区及其他重点区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

  五是坚持以水而定,加快用水权初始分配,严格水资源刚性约束。

  下一步,水利部将继续坚定不移用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进一步深化水利改革发展任务,全面实施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加快推进国家水网建设,持续开展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完善水治理体制机制法治体系,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坚强的水利支撑。

  深入学贯彻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推进农业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站长 严东权 

  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就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耕地污染治理、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农业绿色发展、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生态低碳农业发展等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这为我们深入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近年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坚定贯彻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法治建设逐步健全,政策支持持续加大,科技支撑更加有力,工作基础不断夯实,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时代新征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要处理好农业稳产保供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在资源环境承载限度内谋划农业发展,在绿色转型中实现农业生产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要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种养加全链协调,破解农牧结合不紧、种养循环不畅难题。要以钉钉子精神推进资源保护、污染防治、循环利用、生态修复、减排固碳和产业转型,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聚焦建设美丽中国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尚玉英 

  上海积极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健全生态文明基础体制,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生态惠民体制,持续深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机制,推动上海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突破性改善,有力支持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踏上美丽中国建设的新征程,上海将围绕完善美丽上海建设责任体系,夯实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机制,深化环评改革,加强碳排放双控制度建设,深化上海碳市场改革,构建绿色金融发展体系,夯实“三监联动”工作机制,健全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推进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建设碳普惠体系,探索“关键小事”破解机制,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长三角区域固体联防联控、跨界水体共保联治等方面进一步健全美丽上海建设体制机制,积极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努力产出更多对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示范意义的创新成果。

  深入践行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奋力打造国际一流美丽湾区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 徐晓霞 

  建设美丽中国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都是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近平总书记要求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开始就要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赋予大湾区“一点两地”战略定位,明确粤港澳大湾区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目标,为推进建设国际一流美丽湾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在生态环境部的支持指导下,广东省牢记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入践行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建设国际一流美丽湾区作为践行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抓手,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引领,持续深化粤港澳生态环境同保共治,大力推进湾区绿色低碳发展,着力提升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推动美丽湾区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和阶段性成效。2023年,珠三角9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21微克/立方米,连续四年优于世界卫生组织过渡期二阶段目标。珠三角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3.8%,劣Ⅴ类国考断面全面消除;珠江口近岸海域优良面积比例为77.8%,达到近20年最好水平。

  接下来,我们将紧紧围绕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定位要求,锚定“走在前列”总目标深化改革创新,携手港澳打造生态环境品质国际一流的美丽湾区,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典型性、引领性、示范性作用,努力在绿色低碳发展、生态环境品质提升、美丽建设、环境治理能力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等领域示范先行,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美丽中国先行区。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伊春 

  中共黑龙江省伊春市委书记 董文琴 

  伊春是一座因林而生、因林而兴的生态之城,小兴安岭纵贯全境,1948年大规模开发建设,1957年建市,是全国重点国有林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得天独厚、资源禀赋独一无二、自然风光秀美独特。生态是伊春的鲜明标识,绿色是伊春的亮丽底色,被誉为“祖国林都”“红松故乡”“天然氧吧”。

  伊春深入践行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始终把生态作为伊春的“根”和“魂”,将生态文明理念刻进骨髓、融入血脉,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定位,以前所未有决心抓改革,重构生态保护新体制,坚持造林与护林并重,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努力在全省率先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忠诚实践地。2023年10月,伊春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24年被列为绿色龙江先行区(第一批)建设城市。

  深化改革凝聚转型“动能” 

  以绿为基建设美丽“暖城”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吉日木图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坚持以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聚焦聚力办好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两件大事”,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努力建设更有实力、更显担当、更加宜居的美丽“暖城”,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动能更加强劲。建成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十四五”以来,单位GDP能耗、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18.6%和9%;预计到“十四五”末,现代煤化工产能达到3000万吨,年消纳绿电百亿千瓦时、减少碳排放1亿吨,“风光氢储车”五大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

  做好减污文章,承载能力更加坚实。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0%以上,PM2.5平均浓度保持在20微克/立方米,21个国考断面达标率、优良率均达到100%,打造国家碳监测评估、再生水循环利用和“无废城市”等试点城市。

  筑牢生态屏障,生态底色更加靓丽。在库布其沙漠建设总长约400公里、平均宽约5公里的“光伏长城”,累计投入资金近160亿元,完成林草生态建设7000多万亩、涵养水源240多亿立方米,库布其沙漠治理率由14.8%提高至40%,毛乌素沙地治理率由65%提高至80%,推动绿色版图较20年前向西推进了300公里。近平总书记两次向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致贺信,充分肯定鄂尔多斯的生态治理成效,“暖城”鄂尔多斯交出了一份高品质生态与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进的新答卷。

  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之力 

  谱写“厦门实践”湖里新篇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人民政府区长 黄颖 

  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厦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下,湖里区委、区政府按照“一岛一湾、岛湾一体”的发展战略推动五缘湾综合治理,探索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实现双向转化的新路径,对外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城市案例,为全球海湾型城市的生态保护提供了生动示范。

  一是坚持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打造生态海湾,从系统和全局角度维护生态平衡,坚决还湾于海、还海于民。

  二是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相促进打造活力海湾,以投融资体制改革、文旅商融合发展、全域分区管控、排海口整治四大抓手,将片区生态、海洋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动能。

  三是坚持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相统一打造和谐海湾,以共管共建共治为抓手,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大格局。

  湖里区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更实举措践行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拓展生态文明建设“厦门实践”;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更高维度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深化涉海资源管理利用体制机制创新,以更高效率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以全民健康为导向推进美丽城市建设的环境健康管理创新实践,以更高站位讲好湖里美丽故事,为加快建设美丽中国样板城市不懈努力。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法治保障 

  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王怀勇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综观“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人类文明历史变迁,把握“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的国家历史发展脉络,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轨道”成为近平法治思想与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交汇点”,为我们准确把握改革与法治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引。结合已有成就和新的要求,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理解“改革与法治”的关系:

  首先,及时将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生动实践是生态文明“良法”形成的“先行区”和“试验田”,而法律制度的确立又反向确认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相关成果,二者相辅相成。

  其次,借助法治支撑改革行稳致远。改革涉及利益关系和权力格局的调整,法律是一种明确、普遍、强制的行为规范,发挥着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关键作用。“坚持立法先行”“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对保障改革方向正确、进程不反复、不回潮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以法典编纂保障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当前环境法律制度体系内部存在着价值冲突、逻辑矛盾等问题。应当以生态环境法典编纂为契机,对环境法律体系进行系统整合、编订修纂、集成升华,实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提质升级。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