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深度应用,数字化、智能化已成为社会运行的基本特征和时代潮流。当前,我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老年人在适应数字生活、享受数字红利方面面临诸多挑战,“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促进老年人数字融入,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老年人权益的必然要求,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包容性数字社会的关键举措。2022年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以“面向老年人和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数字技术”为主题,深刻揭示了数字技术对于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促进其社会参与、实现健康老龄化目标的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老年人数字融入问题,相继出台《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2020年11月)、《“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2021年12月)、《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2023年2月)等重要文件,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破解老年人数字融入难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家庭各尽其责、协同配合、高效联动的长效机制。
政府主导: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保障
政府在构建多方联动机制中发挥着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管保障的核心主导作用。其职责在于营造有利于老年人数字融入的宏观政策环境和制度基础。
加强战略规划与法律法规保障。深入贯彻落实《“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中“建设兼顾老年人需求的智慧社会”的要求,以及《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中“普及数字生活智能化,打造智慧便民生活圈”、“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社会”的部署,将老年人数字生活全面融入数字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国家战略的实施进程。推动相关法律法规修订,明确保障老年人数字权益的条款,为消除数字歧视、促进数字包容提供法律依据。
推进基础设施普惠建设与公共服务适老化改造。严格执行《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持续推动各类公共服务场所保留、完善传统服务渠道,推进线上服务适老化改造。实施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支持农村及边远地区宽带网络覆盖,鼓励基础电信企业推出适合老年人的优惠资费方案,降低网络接入和使用成本。推动与老年人生活密切相关的政务、医疗、社保、金融、交通等公共服务网站、APP进行无障碍改造和适老化升级。
开展大规模数字素养提升行动。依托老年教育机构、社区服务中心、养老服务机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阵地,广泛组织开展面向老年人的智能技术应用培训。鼓励开发适合老年人学习的数字化课程和教材,推广“智慧助老”志愿服务等模式,建立常态化、多样化的老年人数字技能辅导体系。将数字教育纳入老年大学和社区教育重点内容。
强化标准制定与市场监管。加快制定和完善智能终端产品、互联网应用适老化设计标准规范,推动大字版、语音版、简洁版、一键直达等适老功能成为标配。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老年人安全使用网络,营造清朗、安全、可信的数字环境。
企业赋能:推动技术创新与产品服务适老
企业作为技术和产品供给的主体,是推动老年人数字融入的关键力量,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履行社会责任,以技术创新和产品优化赋能老年人数字生活。
深化适老化技术与产品研发创新。紧扣“面向老年人和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数字技术”主题,主动投入研发资源,开发适用于老年人的智能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产品等),突出大屏幕、大字体、大音量、简化操作、长待机、一键呼叫等特性。持续推进互联网应用(APP)的深度适老化改造,切实解决界面交互复杂、操作不友好、广告插件过多等问题,提升老年用户体验。
拓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场景。围绕“实现健康老龄化”目标,积极开发和应用远程医疗、健康监测、紧急救援、慢性病管理、线上咨询等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促进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中的应用,为老年人提供更加精准、便捷、高效的健康管理和生活照料服务。
提供人性化服务与支持。电信运营商、金融服务机构、互联网平台企业等应保留并优化线下服务渠道,为不熟悉线上操作的老年人提供贴心指导。设立并畅通老年人专属客服热线,提供方言服务、耐心细致的解答和操作引导。在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环节,增加针对老年人的使用辅导和帮助。
社会参与:构建包容性支持环境与文化氛围
社会各界是构建老年人数字融入支持网络的重要支撑,应广泛动员力量,营造尊老敬老、互助友爱的社会风尚和包容性数字文化。
发挥社会组织与志愿服务的支撑作用。鼓励社区组织、老年协会、公益慈善组织、高校学生团体、青年志愿者等力量,深入社区、乡村,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字助老”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一对一”“手把手”的辅导帮教,建立常态化的社区帮扶机制。
加强宣传教育与代际互动。媒体应积极宣传老年人学习数字技能的生动事例和实际成效,消除年龄歧视和数字鸿沟带来的社会隔阂,增强老年人学习信心。大力倡导“数字反哺”,鼓励家庭成员、年轻一代帮助身边老年人学习使用数字技术,通过代际共融、知识共享,传递社会温情。
建设老年友好型数字社区。整合社区资源,将数字技能学习融入社区文化活动和养老服务中。鼓励社区利用数字平台发布为老服务信息,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社区活动,方便老年人获取信息、参与社区事务,提升其社区归属感和数字获得感。
家庭支持:夯实情感纽带与学习基础
家庭不仅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老年人最熟悉、最依赖的生活环境,家庭成员的支持是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最直接、最有效的动力来源。
鼓励家庭内部代际数字技术反哺。孝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子女晚辈应给予父母长辈更多的耐心和关怀,积极主动地教导他们使用智能手机、电脑等设备,从最基础的通讯、支付、娱乐功能教起,及时解答使用中遇到的问题,鼓励他们大胆尝试。
创造家庭数字互动机会。通过家庭微信群、视频通话、分享照片视频、共同使用智能家居设备等方式,创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数字应用场景,激发老年人学习和使用数字技术的兴趣,让他们在亲情感互动中体验数字便利,变“被动学”为“主动用”。
关注老年人数字安全与心理需求。家人需经常提醒老年人注意防范网络诈骗和信息安全风险,帮助其安装必要的安全防护软件。老年人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反应速度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下降,家人要密切关注老年人在学习使用数字技术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畏难、焦虑情绪,及时给予鼓励和情感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这既是技术学习的过程,也是家庭亲情和代际沟通的深化。
促进老年人数字融入,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时代命题。唯有各方协同发力、形成合力,才能有效破解老年人面临的数字困境,确保老年人在数字社会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作者系南京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珊珊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