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建设:本研究基地现已形成“三管齐下”的组织架构。一是校领导高度重视。校长任平为基地负责人,多次亲临基地指导,对基地发展目标、功能定位、标志性成果等重大方面明确提出要求,对基地规划与建设作出全面部署,确保了基地工作一直在高位上有效运行。二是领导小组全力协调。为加强基地建设,学校成立了由学校有关领导和职能部门组成的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协调解决重大建设事项,对基地建设急需的人、财、物等方面尽力给予保障。三是加强基地领导班子建设。实行基地负责人、首席专家负责制,所依托的淮海发展研究院由院长、2名副院长组成,并设置1名办公室主任,领导班子合理分工,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形成了有效的组织运行机制。
基础建设:自成立以来,本研究基地一直重视基础建设。一是大力推进学科平台建设,目前拥有应用经济学、地理学两个一级学科支撑平台,2014年新增江苏省重点学列学科“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进一步提高了研究基地的学科支撑力。二是大力推进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拥有江苏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区域经济与管理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三是积极推进数据库平台建设,构建以淮海地区为主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基础数据库,现已基本完成基础性工作,为打造成具有区域特色和国内外影响的新型智库奠定了基础支撑。
活动开展:近年来,本研究基地依托自身的研究特色与优势积极开展学术活动。2014年6月举办“中国经济地理丛书暨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研讨会”;2014年11月举办“中国空间经济学2014年会暨城乡区域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网、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等网站分别作了报道。
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采取“引智”与“借智”并举的人才建设思路,加快人才集聚,力争在打造高端智库团队上求突破。“引智”方面先后引进金融学、经济学博士2人;“借智”方面主要通过课题合作、聘任兼职教授等方式,吸引国内外知名专家参与本研究基地智库团队建设,提高了研究团队的整体水平。同时,利用“科技镇长团”等形式,推动智库人才交流,形成了政产学研用人才相结合的良好态势,基本解决了科学研究与决策需求的脱节问题。
取得重要成果:本研究基地高度重视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相结合。近年来,理论研究方面,先后承担省社科联下达的“江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区域推进策略研究”等6项课题,承担了省委罗志军书记主持的国家社科重大招标课题《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11&ZD001)子课题研究,以及主持江苏省首批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新一轮城镇化中的江苏发展道路研究”(13ZD004)。应用对策研究方面,主要针对苏北跨越发展、苏北新型城镇化、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徐州市“八大中心”建设和徐州黄河故道沿线二次综合开发等区域发展重大现实问题,组织科研人员开展研究,为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决策咨询成果。如由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任平校长、沈正平院长等牵头完成的《关于加快苏北跨越发展的调研报告》,得到省委书记罗志军、副省长徐鸣等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要批示,指示在苏北工作会议相关文件起草中参阅;由院长沈正平教授牵头的《苏北新型城镇化的路径与政策》,得到省委书记罗志军、副书记石泰峰等省委主要领导的重要批示,指示在全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会议相关文件起草中研阅;由副院长仇方道教授起草的《关于加快故黄河文化走廊建设的建议》,作为徐州市政协十四届二次大会发言,受到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市长朱民等领导的高度评价,并获得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创新创意奖。受地方政府部门委托,本研究基地还承担并完成了徐州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徐州市黄河故道文化建设规划、淮海经济区产业中心建设规划等重要课题,为委托单位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和行动方案,受到了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