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地风采 | 决策参考

以焕新升级锻造传统产业新优势

发布时间:2025-07-23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郑琼洁 姜龙舟    

  传统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基底,也是孕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抓产业创新,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江苏是工业大省、制造业大省,传统产业贡献了五成以上的工业利润、六成以上的营业收入,是稳增长、促发展、稳就业的重要基础。新形势下,需要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方向,进一步推动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

  在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成效显著,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 

  单兵突进迈向产业集群在江苏优势产业集群建设体系下,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正逐步实现从个别龙头企业的单兵突进到区域整体产业的集群突围。国家级集群全域覆盖。2024年,江苏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增至14个,数量位居全国首位,产业涉及工程机械、特钢材料、智能电网、高端纺织等核心领域,覆盖所有设区市。头部集群国际竞争力凸显。2024年,徐州工程机械集群的17类主机销量全国第一,并跻身全球前三。苏南五市特钢集群主导产业产值突破8200亿元,特钢及高端合金产量超3000万吨,占全国比重近30%。南京智能电网产业规模占全国80%,牵头制定国际标准25项。县域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全省培育出丹阳眼镜、邗江毛绒玩具、吴江丝绸等200余个特色产业基地,其中丹阳眼镜年销售额达120亿元,镜片产量占全球的50%;邗江毛绒玩具出口额突破50亿元,占据全国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 

  跨越到深转全力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计划,稳步推进传统产业领域双碳战略,以5G+双碳实现传统产业发展从深转的跨越。一方面,数字化转型全面渗透。编制化工、钢铁、服装等45个细分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达91.2%、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70.1%。另一方面,绿色制造理念深入人心。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443家、绿色工业园区5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80家,数量均居全国前列。钢铁行业完成1亿吨产能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8539万千瓦。 

  单一协同升级到融合跃迁在持续推进1650产业体系建设的背景下,江苏传统产业在产业融合与企业融通的进程中,不断巩固自身发展根基。深度融合促发展。无论是宿迁、淮安的酿造产业借助互联网模式实现转型升级,还是南通、常州的家纺服装业通过平台化提升产业竞争力,这些传统产业都在积极探索创新发展的新路径。大型产业层面,工程机械、电气电网构建起从一颗螺丝钉整机装备的完整生态闭环;企业层面,永钢集团用特种钢打通高铁轨交全链条,盛虹集团从一滴油炼出千亿级石化纺织航母。传统产业已从单一产业协同向技术+场景+生态融合跃迁,不断凝聚起齿轮啮合的发展势头。梯队培育后劲足。除了恒力、协鑫、沙钢等一批百亿、千亿级传统企业多年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外,江苏还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215家、制造业单项冠军24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2258家,形成了龙头企业牵头引领创新、中小企业争做配套专家的良好生态格局。 

  传统产业是江苏的看家本领。面对转型升级新要求,江苏需加速推动传统产业焕新升级,加快建设制造业强省,更好发挥经济大省带动和支柱作用。 

  筑牢数字底座驱动智能升级以数据要素激活产业新引擎,以智能融合重塑竞争新优势。一方面,完善传统产业数据生态。加速数据管理国家标准落地,不断提升传统产业数据管理能力和数据供给质量。以江苏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为载体,扩围推进数据资产入表行动,探索制定分行业的数据资产、数据交易、数据标注等基础性配套政策。推动传统产业中公共数据、企业数据和个人数据的分级分类确权授权,完善数据流通治理机制,促进数据的开发与使用。另一方面,优化传统产业智能生态。夯实数智底座,在苏锡常智能制造走廊、南京软件谷等区域建设AI+传统产业创新联合体,分类培育全国一流的传统产业垂直大模型和融合示范案例,让算法公司、装备厂商、场景方在10公里半径内高效协同。利用算力券”“智评券等政策工具,补贴企业使用智能算力和评估服务,降低企业转型成本。 

  激活人才动能重塑价值高地人才价值认同与产才融合是传统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方面,重构传统产业人才价值认同。进一步破除职业偏见,打造江苏工匠全域品牌,将机械、纺织等传统产业技能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目录。在推进住房补贴、子女教育等政策保障的同时,扩展享受三甲医院绿色通道服务等增值权益。另一方面,重塑传统产业产才融合生态。以产业焕新升级为契机,推动传统车间向智能车间转型,配套推出数字工匠专项技能补贴,吸引更多全国专业技能人才。引导人才区域性流动,统筹全省人才资源库数据,推行周末工程师”“候鸟专家等柔性用才举措,破解江苏对全国顶尖人才吸引力不足以及南北人才不均的难题。 

  推进低碳升级护航海外发展在全球贸易格局加速变革的背景下,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传统产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重要阻碍,亟需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制约,加快织密全球供应链网络。一方面,强化低碳技术升级与管理。部署江苏重点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路线,深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应用,加速实现出口欧盟产品碳强度下降目标并完成碳足迹认证。在南京、苏州等地建设区域性碳管理云平台,联合行业协会与欧盟协商碳价互认机制,争取国内碳成本在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中抵扣,降低传统产业的合规成本。另一方面,强化新兴市场和供应链网络建设。鼓励家电、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拓展总部+海外基地发展模式,向中亚、非洲等新兴市场转移产能的同时,把研发设计留在江苏。加强与长三角其他省份的循环经济合作,如共建废铝再生利用产业集群,推动省内钢铁、铝企业与国内汽车、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形成本地化闭环供应链。 

  深化创新赋能引领标准跃升传统产业正面临焕新升级的迫切需求,亟需加速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抢占标准制定的战略高点。一方面,持续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用好产业集群体量优势,以科创平台为牵引,以特色突出、定位清晰、聚集度高的特色园区为突破口,聚焦工业设计、总承包服务等模式,打造制造业服务型平台,提升产业附加值。强化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以南京和苏州为核心承载区,建立高校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库,筛选有市场化前景、应用广泛、实用性较强的技术参与科技成果开放许可,精准对接传统产业焕新升级需求。另一方面,梯度推进品牌和标准建设。抓住标准建设这个牛鼻子,支持单项冠军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和其他国家标准的制定,鼓励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申请承担相关领域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工作,形成成熟可复制模式并在行业内进行推广,全面提升行业整体标准化水平。 

  (作者分别系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特聘专家) 

  责任编辑:孙秋香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