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地风采 | 决策参考

多措并举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发布时间:2025-07-23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张 承 刘 巍    

  新型能源体系是一种以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能源系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部署,提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进一步明确对新型能源体系的建设要求。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和用能大省,已成为全国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基地,但现有能源体系仍面临不断攀升的压力。如何进一步保障能源供应链安全、促进能源消费低碳化,是江苏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亟待破解的核心课题。

  当前,江苏能源发展动力正由传统能源逐渐向新型能源转变,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能源消费低碳化进程加快,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 

  多维政策助力产业全面发展为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江苏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涵盖新能源开发、消纳、储能、产业布局等多个方面。2021年出台的《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加快能源绿色转型,有序推进海上风电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和可持续发展。2023年印发的《关于加快推动我省新型储能项目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为电网侧、用户侧及电源侧储能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2024年出台的《关于高质量做好全省分布式光伏接网消纳的通知》,强化对分布式光伏接网消纳支持。2025年印发的《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清晰勾勒新能源产业的主攻方向和战略目标。 

  产业发展凸显绿色驱动优势截至2024年底,全省风电、光伏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8486.2万千瓦,占全省发电装机总量的41.6%。自2020年起,新能源装机容量连续跨越四个千万千瓦级台阶,从4000万千瓦跃升至8000万千瓦。2024年,全省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超1180万千瓦,首次历史性地超过煤电,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此外,风电和光伏发电总量达1143.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7%,占全省发电量的17.1%,其中光伏发电量同比增长62.97%,大幅提高全省能源供给的低碳化水平。 

  关键链路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破解新能源发电间歇性、波动性难题,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全省积极推进储能设施与调控环节建设。在新型储能与消纳方面,截至2024年底,全省电网新型储能总装机规模已超500万千瓦,极大地优化了传统电力运营系统。新型储能项目涵盖了锂电池储能、液流电池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多种关键设备,有效提升电网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在挖掘电力调节潜力方面,全省开展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完成超125台燃煤机组深度调峰改造,机组平均调峰深度超30%,居全国前列;通过完善电力辅助服务市场机制,激励煤电企业参与调峰,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有效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加速升级江苏高度重视能源科技创新,在新能源技术研发、能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在光伏技术领域,全省光伏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技术创新不断涌现。截至2024年底,全省光伏企业累计申请专利超7万件,排名全国第一,其中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硅烷流化床法(FBR)制备颗粒硅技术,打破该项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孵化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国际领先技术。在能源利用技术领域,国能常州发电有限公司通过实施汽轮机通流改造等节能技改项目,热耗大幅降低,在国内同类型机组中保持领先。全省在智能电网技术、储能技术等领域也取得重要进展,为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加快江苏新型能源体系建设,须以保障能源安全为首要任务、以能源消费低碳化为主要目标、以能源多元协同为关键支撑、以能源数智化为内生动力,持续推动江苏重构能源供需格局,锻造江苏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 

  政策支撑筑牢江苏能源安全底座在财税政策层面,加大对能源企业数智化升级的支持力度,联合相关金融机构,设立专项绿色通道;对不同类型的能源企业给予适当财政补贴,实行税收分级分类优惠政策,降低能源企业转型升级成本。在能源政策层面,引导能源企业摒弃传统路径依赖,以数智化、低碳化用能理念重塑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聚焦高电耗的工业、生活和交通领域,加大新理念宣传力度。在人才政策层面,积极发挥江苏高等教育优势,打通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技术链,设置复合型应用型能源类专业,重点培养能源+数智型人才;做好产学研衔接工作,增加校企交流与国际化合作,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应用型能源人才。 

  先立后破构建江苏能源指标评价体系以安全高效、清洁低碳、多元协同、数智普惠四个一级维度选取量化指标,构建江苏新型能源指标评价体系,并增加对新能源的考核权重,促进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依托江苏新型能源体系指标评价体系,构建三级监测网络,实时测算并发布全省新型能源体系指数,动态评估整体建设水平,同步量化苏南、苏中、苏北评价指数,精准监测区域差异与进展。以高站位、高标准、高效能为标尺打造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示范区,动态追踪与总结江苏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成果与经验,适时推广成功经验与做法。 

  协同发力放大江苏综合能源乘数效应加强能源多元协同,在供给侧整合传统能源与新能源资源供应,在需求侧整合多类型能源需求,破除不同类型能源间的壁垒,创新多类型能源协同运行与需求互济技术,提高综合能源利用效能。加强能源区域协同,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依托,推动长三角区域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区域外部调峰资源引入力度,逐步降低对国际能源的供应依赖。加强与周边省份能源特别是新能源的联动开发和资源共享,实现区域能源互济互保,保障江苏能源供应安全。优化省内能源生产与消费的时空调节机制,降低能源因季节、自然禀赋而产生的低效浪费,做好苏中、苏北的新能源发电存储、消纳、调控及向苏南地区输送能源的通道建设,逐步降低对省外能源的供应依赖,实现省内能源互济互保。 

  综合治理助力江苏能源产业数智化升级推动数智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创新综合能源系统高效运行技术、新能源开发利用关键设备研发等技术,重点研发新能源储能、消纳与调控技术。促进传统能源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规范、引导与开发新业态,增加在新能源前沿技术与数智化领域的投入,开拓能源多元化应用新场景。充分激活并依托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主体,以数智技术企业+能源企业深度融合为轴,有序规范互联网+能源市场行为,动态优化技术、产品与辅助服务供给结构,重塑竞争格局,杜绝低效内卷。 

  (作者单位分别为常州大学吴敬琏经济学院、淮阴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孙秋香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