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地风采 | 决策参考

江苏实施智能制造战略的机遇、挑战和对策思考

发布时间:2015-09-15     稿件来源:江苏社科网    

  课题名称:江苏实施智能制造战略的机遇、挑战和对策思考

  课题负责人:黄卫东  南京邮电大学社科处处长、教授

  主要参加人:张  星省经信委信息化推进处处长  邓  勇省经信委信息化推进处副处长

  [内容提要] 世界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给江苏制造业带来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江苏实施智能制造战略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推行信息技术生态系统建设,开展智能制造推广应用工程,抢抓产业链衍生制高点,注重业态产业集群培育和商业模式创新。主要政策建议包括:强化政策扶持和引导,形成激励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和环境建设,重构管理体系,优化应用环境;建立人才培养和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实施互联网经济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探索设立专业孵化器,开展产业链协同信用体系建设。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常委会2015年工作要点,配合转型升级与现代服务业工作会议的召开,省社科联组织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及有关方面专家学者,形成系列决策咨询报告。

  一、世界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江苏转型升级的时空背景 

  1.世界工业发展脉络。从提升效率的机械化生产到降低成本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制造业走过了1.0时代和2.0时代;在3.0时代,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推动了制造业的自动化和控制一体化,将人从体力劳动和简单的脑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工业4.0(抑或是基于CPS的再工业化)希望通过网络虚拟世界和实体物理世界的共享和协同,实现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知识与资源整合,完成制造业全过程。发达国家的工业4.0是3.0的升级,实现互联网、物联网、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3D打印、新型材料等多点突破和融合互动,伴随的将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兴起。

  2.“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这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来的,其核心是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和农业机械装备等十大领域,其要旨是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最终的落脚点是推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中国制造2025”既是中国在欧美制造业复兴和要素成本上升背景下的生存之道,也是中国制造业实现跨越发展、跻身制造业强国的涅槃之举。

  3.江苏制造业的发展现状。江苏是制造业大省,工业经济体量位居全国第一,2014年制造业增加值增幅平均高于10%。江苏(营业收入)百亿工业企业超过100家,达到500亿的企业超过10家,达到千亿的有7家。目前,江苏制造业产业集群初现,专业化协作配套程度较高,但辐射能力有限,制造业对中心城市周边地区的带动影响力不强,难以有效构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增长速度较快,但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的比重低于上海、浙江,更是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水平;竞争优势单一,占制造业主导地位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层次亟待提升,与制造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投入力度不大,产学研结合层次不高,科教、人才等方面比较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创新成果转化能力远低于装备制造业强国。

  二、江苏实施智能制造战略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1.四大机遇。一是坚实的信息化基础支撑和高效的现代工业体系。江苏工业产业门类齐全,多数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信息化和网络化起步早、程度高,为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制造奠定了基础。二是良好的互联网信息经济业态环境。2014年,江苏信息产业增速远高于工业,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兴产业占GDP比重达到29%,智能化产品占全部销售收入的16%,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三是网络和信息化投入逐年加大,信息系统集成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调查数据显示,近5年江苏制造业各行业累计信息化各项投入呈逐年快速上升趋势,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四是强大的创新能力和丰富的人才资源。江苏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六年保持全国第一,2014年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9.0%,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活动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5%,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18.89万人,高校数量居于全国前列。

  2.四大挑战。一是制造业转型起点低,处于价值链低端,创新能力不强。江苏处于工业2.0与3.0交汇的时代,既需要信息化的融合,又需要互联网+的跨越。二是企业刚刚度过信息化发展的阵痛期,又面临互联网+模式的磨合。转型带给企业的不仅是信息化推进的产业结构优化,也是企业成本和管理能力的阵痛。三是资金投入的风险以及企业管理创新的考验。转型升级和创新需要大投入,可能带来制造业产业空心化,影响财政收入和就业水平;而企业转型升级、技术改造、研发所需的大投入,会对企业运营状态造成影响。四是智慧制造中的网络安全隐患。企业关注可信交易、移动支付、网络安全解决方案,需要进一步推进电子商务交易保障建设,实现制造业价值链过程管理安全可控和可持续发展。

  三、江苏发展智能制造的战略重点 

  1.推行信息技术生态系统建设。一是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水平,推进宽带网络升级提速。提升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宽带、无线、泛在、集成、融合”为特征的智慧化网络。二是大力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推进无线网络建设。逐步构建以4G+3G+WIFI为主的多层次、广覆盖、多热点的无线宽带网络,逐步将主城区以及远郊区县(市)全部纳入覆盖范围,大力推进“无线江苏”建设。三是积极推动软件产业重点建设工程。加快建设南京中国软件名城、苏州嵌入式软件产业基地、无锡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常州动漫游戏产业化基地等,加快打造沪宁线软件产业密集带,加快规模化发展步伐,形成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

  2.开展智能制造推广应用工程。一是重点实施制造业大中型企业智慧化建设工程。全面推进3.0和4.0的同步跨越,推动信息化与工业研发设计、与生产过程控制、与经营管理的融合。在基础较好、需求迫切的行业、地区和企业,组织智能工厂应用示范,引领企业智慧化工程。二是加快基于互联网按需定制的制造模式变革。支持制造企业通过对接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基于消费需求智能感知的制造模式变革,重构制造业生态圈。三是推动“制造+服务”融合创新,拓展制造业价值链和企业盈利的新空间。支持企业发展在线监控诊断、融资租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业务,支持电商企业开展跨境合作,支持边贸地区、产业集中度高的区域建设跨境电商平台,为制造业提供电子单证处理、报关、退税、结汇、保险和融资等“一站式”服务,提高制造业对国际市场的响应能力。

  3.面向创新应用抢抓产业链衍生制高点。一是围绕智能制造创新应用,培育3D打印产业。在工业设计、模具制造、医疗等领域加强3D打印研发,建立3D打印产业联盟及企业孵化器,加强研发和生产的整合,加强3D打印软件开发应用的力度,形成3D打印完整产业链。二是运用云计算+宽带模式重塑智能制造与信息服务产业互动新格局,改变IT资源交付和使用模式,使用户能够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获得所需服务。三是借助智慧工具催生基于大数据的面向客户信息服务新业态。电子商务智能终端记录客户体验(兴趣、爱好以及分类信息)和消费信息(消费行为、消费心理以及消费取向等),完成个性化营销设计。

  4.注重业态产业集群培育和商业模式创新。一是促进智能制造应用与物联网产业互动发展。重点发展各种应用领域的传感器关键技术及产品,结合芯片和软件等关键技术形成各种应用体系。抓住“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契机,重点突破在电力、交通、水务、商业、安防、环保、家居、物流等领域的物联网示范应用。二是基于智慧终端的产业链平台形成新的开放竞合的商业新模式。电子商务应用的拓展形成了基于开放平台的产业链整合,基于“终端+渠道+内容”的产业链竞争正成为企业竞争基本模式,催生着从产品制造到信息服务乃至知识服务的新产业形态。三是注重全业务综合集成服务体系建设。服务业的智慧化深度融合越来越依赖于工业软件开发和行业解决方案的提供能力,这为综合集成的信息服务提供了广阔市场,如何培育江苏在软件集成和综合服务的优势,形成与IBM、惠普、DELL等国际企业相抗衡的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是江苏智造制胜的焦点。

  四、推进江苏智能制造战略的政策建议 

  1.强化政策扶持和引导。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制造业信息化网络化深度融合予以扶持,着力打造智慧制造与电子商务流通相互渗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的示范工程。二是加大税收支持力度,鼓励智能制造高新技术企业参加各类资格条件、企业类别认定,符合条件的同等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快互联网科技创新资源与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融合,建立包括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业投资、担保资金和政府创投引导基金等覆盖创新产业链全过程的金融服务体系。

  2.加强组织领导和环境建设。一是重构管理体系,由经信委、科技厅和发改委成立适应互联网经济运行特点的联席机构,负责统筹互联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政策规划制定和实施工作。二是建立工作机制,加大政策制定、标准研究、产业联合、科研攻关等方面的统筹推进力度,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协同推进产业发展。三是优化应用环境,以“智慧江苏”建设为契机,促进企业完成从基础设施到电子商务应用的建设,搭建规划设计服务平台,形成引导产业转型、企业升级和研发设计项目建设的新机制。

  3.建立人才培养和信息安全保障机制。一是重视人才培养,实施互联网经济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培养融通互联网思维与实体经济规律的科技企业家及复合型人才,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等多种方式引进互联网学科技术带头人等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建立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培养应用人才的机制,支持建立互联网与实体产业融合、产学研用结合的实训基地。二是探索设立专业孵化器,为拥有互联网技术、创意的人才提供创业投资服务。三是开展产业链协同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标准化试点和应用,加强安全认证体系建设,构建可信交易环境,实现公共平台和资源应用的对接和共享。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